帝位禅让给|大禹一共有五子,伯益是外姓之人,为何大禹却传位伯益?

所谓禅让,是指帝王将首领之位让给别人,让给同姓之人为内禅,让给外姓之人为外禅。相比内禅,外禅更显帝王胸怀,将“公天下”与“天下有德者居之”表现的淋漓尽致。
帝尧去世之后,禅位于帝舜,推舜为帝。帝舜去世之后,禅位于大禹,推禹为帝。尧舜禅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一段佳话,被后人一直念念不忘,而在人们印象中,大禹开启了中国“家天下”的历史,是一个有私心的帝王。鲜为人知的是,大禹去世之后,也奉行禅让制,将帝位禅让给了一位贤臣。
 帝位禅让给|大禹一共有五子,伯益是外姓之人,为何大禹却传位伯益?
文章插图
《夏本纪》记载:“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
大禹称帝之后,将皋陶推荐给上天,将国政交给皋陶,意味着皋陶是大禹第一继承人。帝尧确定帝舜,与帝舜确定大禹是继承人时,都要经历这两道程序。
皋陶,偃姓,皋氏,名繇,李氏始祖,少昊之墟(今山东曲阜市)人,上古时期华夏部落首领。帝尧时代,皋陶已是士官(掌管刑法),历经尧舜禹三个时代,长期担任掌管刑法的“士师” 职务,以正直闻名天下,坚持公平公正,强调“法治”与“德政”的结合,让百姓信服,后世尊为“中国司法始祖”。于是,大禹将皋陶确定为第一继承人,准备死后禅位于他。
但皋陶历经尧舜禹三代,年龄太大,大禹还未去世时,皋陶就先死了,于是大禹又挑选了一位继承人——伯益。
 帝位禅让给|大禹一共有五子,伯益是外姓之人,为何大禹却传位伯益?
文章插图
《夏本纪》记载:“而后举益,任之政。”
益,即历史上的伯益,山东费县人,大禹治水得力助手,传说《山海经》第一作者。因为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予嬴姓,所以伯益是秦始皇的祖先。与皋陶一样,伯益也是美名天下,除了协助大禹治水之外,还有伯益作井、训鸟术、训兽术等成就,古文献曾有“益主虞、山泽辟”之说,说明伯益在训鸟、驯兽的畜牧业方面成就非凡,于是大禹准备去世之后禅位给伯益。
十年之后,大禹东巡,驾崩于会稽山,把帝位禅让给了伯益。但《史记》接下来的记载就有意思了,伯益服丧三年之后,将帝位禅让给了大禹之子启,为了表达禅位的坚决态度,伯益跑到箕山之南去躲避。历史上很多名人,不肯就位时,都喜欢跑到某某山里躲避。
《夏本纪》: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伯益称帝之后,但天下认为夏启更贤达,于是诸侯都不去朝拜伯益,不顺从伯益,而去朝拜夏启,还说:“这是我们的君主禹帝的儿子啊。”于是伯益禅位,夏启即位为帝,从此开启了夏朝。
 帝位禅让给|大禹一共有五子,伯益是外姓之人,为何大禹却传位伯益?
文章插图
司马迁笔下的伯益与夏启,均以国事为重,以人民福祉为本,将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但事实恐非如此。
战国楚国上博简《容成氏》记载:“禹有子五人,不以其子为后(帝王).......禹于是乎让益,启于是乎攻益自取。”这段话大意是,大禹一共有五子,但不准备传位儿子,大禹去世之后禅位伯益,但夏启通过武力进攻伯益,夺取了帝位。也就是说,伯益根本没有禅位于夏启,而是夏启通过血淋漓的武力手段夺取了帝位。
当然,也有记载说:“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意思是伯益囚禁了夏启,然后夏启反杀伯益。
总之,通过史书描述,基本可以肯定伯益没有禅位夏启,而是双方爆发了一场武力冲突,最终伯益是失败者,或许因此而“辟居箕山之阳”,跑到箕山之南去躲避。
 帝位禅让给|大禹一共有五子,伯益是外姓之人,为何大禹却传位伯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