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封往来两岸的家书,真实而生动的记载了两岸民众之间流淌于血液、血浓于水的亲情故事,是分离的人们寄托思念的载体。”12月8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收到一组珍贵的家书,家书书写的是台湾老人陈兰凤和福建浦城胞弟之间的手足情深。
文章插图
△范植明85岁的老母亲陈兰凤,30多年前从台湾寄给故乡家人的一批家书。
01
一封家书开启两岸寻根之旅
12月8日中午,福建闽台缘博物馆副馆长沈文锋从泉州赶到离博物馆500公里外的福建南平市浦城县,从台湾老人陈兰凤的儿子、台湾资深媒体人范植明手里,接过范家捐赠的家书。家书的主人,现年85岁的范母陈兰凤,因阿尔兹海默症在台湾卧床,遗憾不能来到现场。
范植明一年多前,接手保存父母收藏的一些历史物品,其中他对母亲保存的一打来自老家福建浦城的信件很兴趣。为此,他打了几次电话,找到了信中母亲的外甥,他还和浦城的家人建立了一个微信群,保持着联系。
范母陈兰凤11岁时因父亲过世,被送人收养而来到台湾,但母亲一直心念家人。30多年前,陈兰凤老人曾三度走访浦城,探望胞姐胞弟,直到2000年,罹患阿尔兹海默症,随着病况越来越严重,与大陆亲友的联络才淡下来。这次因疫情防控和方便工作的考虑,范植明在大陆停留时间较长,催生他想到母亲的娘家福建开启一趟探亲之旅。
按照事先联络的地址,范植明12月初来到位于福建浦城的舅舅家。当舅舅、舅妈从房间里拿出一打信封交给他,说这些都是母亲当年从台湾寄来的信件,范植明突然有种穿越时空,回到了母亲青年时期的感觉。
打开一封封信件,范植明发现,信都经过舅舅舅妈仔细折叠好,对照信末的日期,信被一封一封地按顺序排列好,其中还有一封电报文。从1988年6月24日,到2001年9月26日,32年来母亲与大陆亲友的15封家书,都被一一完整保存。
“读过这些信,我更深理解了母亲的乡愁,信里母亲的点点滴滴话语,都是对家人和故乡的思念。”范植明说。
文章插图
△福建浦城的舅舅家,橱柜上至今还贴着母亲从台湾寄回的的照片。
02
分享家书,帮助更多两岸民众理解父辈的乡愁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一家亲更盼天下兴!”被大陆亲友保存的母亲家书深深打动,几经思虑,范植明决定把这批珍贵的家书捐赠出来,希望更多的两岸乡亲能如自己一样,通过历史物件,穿越时空,理解父辈的过往和乡愁。
【 书写|珍贵!32年间的两岸家书写了什么故事?】经过友人的联系,范植明与福建闽台缘博物馆取得联系。福建闽台缘博物馆是一座为反映祖国大陆与台湾历史关系而建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集收藏、研究、展示、交流和服务等功能为一体,馆内从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学、民俗学等多学科角度,收藏了两岸手足情深、共建家园的历史史料。
双方取得联系后,12月8日,闽台缘博物馆副馆长沈文锋驱车500公里赶到浦城范植明舅舅的乡间老家。可当大家寒暄过后,要举行家书捐赠仪式时,范植明的舅妈突然紧紧抱着信件,舍不得交出,“这些信,我保存了几十年,要是捐掉了,我看不到信,就好像见不到姐姐、姐夫了,那怎么办?”看着这一幕,范植明也泪湿眼眶,但想想“只有经过一个个‘小家’的努力,才能将两岸的亲情重建起来,将两岸血缘至亲延续下来”,他说服了舅妈,最后还是将家书交给了闽台缘博物馆。
“希望更多如自己一般的两岸普通百姓,能从尘封的家书中,了解两岸这段共同的历史,理解两岸割不断的血缘亲情。”范植明说,经历这段寻亲之旅,他更理解了两岸统一的意义。
- 读懂《富春山居图》方知其珍贵(附高清图卷)
- 惠州记者书写惠州古城故事 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
- 情感日记:我愿与你用爱,来书写光阴的纯美
- 历史上最珍贵的宝物,如果当皇帝没有此物,会被讥笑为白板皇帝
- 鲁迅珍贵老照片,妻子为他空守41年,图5是一家三口温馨合照!
- 宋氏三姐妹的母亲,留个世人的3条处事哲学,字字珍贵
- 新中国儿童电影史的历史书写
- 为什么说金丝楠木比黄金还要珍贵切开后你就明白了
- 历史上的陈圆圆长相如何真的十分貌美吗珍贵画像给出了答案!
- “观光者视角”之外,如何打开上海故事书写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