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谜|乾陵之谜:此陵为何是唐陵中唯一未盗之陵,究竟藏有何珍宝?

之谜|乾陵之谜:此陵为何是唐陵中唯一未盗之陵,究竟藏有何珍宝?】乾陵之谜:此陵为何是唐陵中唯一未盗之陵,究竟藏有何珍宝?
 之谜|乾陵之谜:此陵为何是唐陵中唯一未盗之陵,究竟藏有何珍宝?
文章插图
乾陵,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000米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陵园规模宏大,陵域占地“周八十里”(见《唐会要》)。陵园有内外两重城墙,其中内城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城墙长1583米,西城墙长1438米,总面积接近240万平方米。
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公元684年),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加盖,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
唐朝末年,发生了黄巢之乱,黄巢动用四十万大军打算盗掘乾陵,但挖出一条四十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找到墓道口,只好悻然作罢,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被称为“黄巢沟”。
五代时,后梁崇州节度使温韬,组织军队发掘所有唐朝皇陵,“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之所藏金宝。……惟乾陵风雨不可发。”乾陵因建筑牢固而得以幸免。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盗掘古墓成风。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下驻扎乾陵,用真枪真炮演习的办法,掩护一个师的兵力盗掘乾陵。士兵们用炸药炸了许多处地方,却没能找到墓道口。
1958年,当地几个农民放炮炸石,无意间炸出墓道口。1960年2月,陕西省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经初步发掘确认,被炸处是地宫墓道,并于4月3日开始发掘乾陵地宫墓道。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挖掘情况与《旧唐书·严善思传》“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的记载相同。
当时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对《乾陵发掘计划》作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的批示,之后,国务院又再发通知要求“全国帝王陵墓前先不要挖”,乾陵的发掘就此停止。
由于乾陵墓道完整,且尚未发现新的盗洞,许多专家认为,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盗掘的陵墓。
那么,神秘的乾陵地宫内到底有多少宝藏呢?
据乾陵《述圣记》碑记载,唐高宗临终前留下遗言,要求将他生前所珍爱的书籍、字画等全部埋入陵中。武则天营建乾陵的目的,是为了报答唐高宗的知遇之恩,因此,陪葬入乾陵的稀世珍宝也一定不少。通过西安文保中心有关专家对乾陵地宫的探测工作,结合已发掘的乾陵陪葬墓和有关文献,考古工作者推测,乾陵墓室是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后三个墓室组成,或有耳室。中室置棺床,以放置皇帝的“梓宫”即棺椁,“梓宫”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宝覆盖,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皇帝身穿十二套大敛之衣,头枕玉匣,口含玉贝,仰卧于褥上,面朝棺盖。盖内侧镶饰黄帛,帛上绘日、月、星辰及金乌、玉兔、龙、鹤等物。地宫的后室设石床,其上放置衣冠、剑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前室设有“宝帐”,帐内设神座,周围放置玉质的“宝绶”、“谥册”和“哀册”。另外,在过洞两侧的耳室和甬道石门的前后,放置有大量珍贵的随葬冥器。对此,乾陵博物馆副馆长曾撰文介绍:目前考古工作者将乾陵地宫内可能藏有的文物分为六大类:一,金属类,有金、银、铜、铁等所制的各类礼仪器、日常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工艺品等;二,陶、瓷、琉璃、玻璃等所制的器物、人物和动物俑类;三,珊瑚、玛瑙、骨、角、象牙等制成的各类器具和装饰物;四,石质品:包括石线刻、石画像、人物及动物石雕像、石棺椁、石函和容器;五,壁画和朱墨题刻;六,纸张、典籍、字画、丝绸和麻类织物,漆木器、皮革和草类编织物等。种类繁多,价值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