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这个日本人来中国吃了3000碗面,评出了他心中最好的15碗( 三 )


沙漠中的米兰佛塔遗址
当时,坂本一敏和甘肃旅游局的卫局长相约,从敦煌出发,花20天时间游丝绸之路南道,顺便环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周,再回到敦煌。
而这场旅行也是为了寻觅著名的西北大众美食:拉条子拌面。
若羌的拉条子
旅途刚开始,大西北就给他了个下马威。
刚开出酒店不久,道路就变得坑坑洼洼;眼前的石棉矿山,让人产生窒息感;加上3000多米的高海拔,他直接产生了剧烈的高原反应。
刚刚下肚的兰州拉面,也成了身体的负担。
路上经过的油沙山油田
更可怕的是,从若羌出发前往且末时,他们遇上了沙尘暴。
恰好赶上强风季节,细沙尘漫天飞舞,司机师傅已经看不清前面的路。
四轮驱动车在狂沙中直接抛锚了好几次,走走停停后,和后面一辆车完全失去了联络。
对讲机也没了作用,两辆车彻底走散。
要知道,沿这座沙漠北上,就是迷失之湖罗布泊。它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之一”,也是当仁不让的死亡地带。
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停下来,在车中静坐,等待沙尘暴自然减弱。
大约半小时后,对讲机功能才逐渐恢复。他们发现,两辆车的距离其实仅仅相隔10米。不过在沙尘暴中,就好像相距千里一般遥远。
逃离险境后,坂本并没有折返,而是打算继续前行。
终于,到达江尕勒萨依餐馆,吃上了拉条子拌面。
江尕勒萨依餐馆的拉条子拌面
面条里,镶嵌了透过墙壁吹进来的无数沙尘。也许这正是大自然无声的留言:人类多么平凡渺小。
而对于坂本一敏来说,历经惊险后,安安静静地坐着,吃上一碗地道的西北面食,是来自旅途最美好的馈赠。
04
记录的不仅仅是面
更是百态生活
与冷酷无情的大自然相比,中国寻常百姓要热情得多。
为了更了解中国面食文化,老爷爷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
北京夜市(东华门)
1991年,在特别邀请下,他去往北京一户居民家里吃面。
当时,邀请外国人到家里需要经过街道居委会批准。家庭访问虽然是中国旅行项目中的一项,但是访问的家庭都经过甄选而特定。
招待坂本的这户人家,住在一栋18层大楼的17层。三室一厅里,住着双亲、子女共5人。看起来有些局促,不过在当时,已属于中上水平。
他一进门,女主人就开始下厨,正式制作面条。
女主人在制作臊子面
盘子上放着筷子粗细的剂子,只见她两手捏住剂子的两头,一抖,一抻,拉长后,就立马扔进沸水中煮,动作熟稔而迅速。
面条煮开后,把事先做好的浇头淋上,一碗臊子面就新鲜出炉了。
女主人在制作臊子面
别看这是一道十分常见的北方传统美食,在一千个家庭里,它能有一千种浇头。
这户人家的浇头,是肉丁、胡萝卜丁、土豆丁,加上盐调味。
老爷爷突然想起来,这盘臊子面的做法,和古代的水引饼一模一样。早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已经有过描述。
能在当代的北京市民家里,吃到1400多年前的中国传统美食,让他惊喜不已。
肉丁、胡萝卜丁、土豆丁臊子面
坂本一敏的大半辈子都在旅行社工作,吃过无数场高大上的宴席。但他依然会为一碗地道的雪菜肉丝面,走进上海郊外吴淞的街边小摊。
陆文夫《美食家》里的男主角朱自治说,吃面就必须吃当天的头汤面。如果吃上一碗有面汤气的面条,就会整天精神不振,总觉得有点什么事不如意。
对于坂本爷爷来说,如果不亲自走遍中国的角落,用舌尖尝尽各地风味,就总觉得有点不如意。
因为,他是发自内心地热爱面食,而中国的面食也足够有魅力,让老爷爷在这30多年里,乐此不疲地寻觅每一碗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