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冬至大如年,人间共团圆( 二 )


东汉时,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向民众施舍“祛寒娇耳汤”。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大家每人两只“娇耳”和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因而,冬至吃饺子防冻耳朵的习俗就被沿袭下来。
 冬至|冬至大如年,人间共团圆
文章插图
消寒会
《天宝遗事》载,唐人王仁裕每逢大雪,则扫雪通路,延请宾客到居处宴饮,称之为暖寒会。
后人在冬至之后,招集朋友,轮番聚饮,称为消寒会。
《金陵岁时记》记载:“吾乡当冬至节后,九人相约谦饮,自头九以至九九,各主东道一次,名日消寒会,文人墨客饮酒之余,兼及韵事。”
 冬至|冬至大如年,人间共团圆
文章插图
献袜履
古代女子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献鞋袜。
三国时魏国曹植在《冬至献袜履表》中言:“亚岁迎祥,履长纳庆。”
唐代小说《酉阳杂俎》中载:“北朝妇人常以冬至日进履袜及靴。”
后唐《中华古今注》称:“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此后妇女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献袜履,便相沿成习。
旧俗中无论南北,都流行这一风俗,寓意“阳生于下,日永于天,长履景福,至于亿年。”
因此,在过去,冬至也称为履长节。
 冬至|冬至大如年,人间共团圆
文章插图
数九九
我国大部分地区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小节,共分为九九八十一天。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歌谣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不同时间的季节变化,也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冬至|冬至大如年,人间共团圆
文章插图
冬 ? 至 ? 诗 ? 词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杜甫这首诗,思绪是安之若素的,没有大起大落的孤痛凄伤,只有浮生难得的闲适清欢。这一回,他放下以往写萧凉冬景时心中孤寂悲怆的愁,添了些极为欢妙明媚的因素,在诗中,字里行间都能读到诗人期冀春日赶快到来的迫切心情。
 冬至|冬至大如年,人间共团圆
文章插图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当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有感而作此诗。全诗语言质朴无华而韵味含蓄,构思精巧别致,诗人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跃然纸上。
 冬至|冬至大如年,人间共团圆
文章插图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
唐?杜牧
远信初逢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樽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诗人以本身的感触来揣测亲人的处境:天冷了,弟弟是否安好?是否及时添衣加被?尾联更加显示了兄长的心境之繁重。飒飒的寒风已让人深感不安,更何况是冷雪呢?思念关切之情演化为更深的惆怅焦急,层层推动,逐步增强对亲人的关心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