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苦寒大漠上的游牧者:古代匈奴部落,为何会形成“收继婚”习俗?

白族姑娘受到白族青年求婚,如果她答应这桩婚事,不能以语言直接表达,而是要送出粑粑给男方,传达自己的肯定答复。正式婚礼上,白族姑娘当天虽然是新娘,却也不能闲着,要在这一天下厨,亲自烹饪“鱼羹”,在白族人看来,一个懂得烹饪技巧的新娘子,是非常贤惠的体现,而新娘子们也都以此为荣。在成婚以后的第一个中秋节,新娘子要亲手制作大面糕,算是为这场婚礼的“烹饪部分”完成最后的展示。
 习俗|苦寒大漠上的游牧者:古代匈奴部落,为何会形成“收继婚”习俗?
文章插图
白族姑娘成婚的习俗与我们如今汉人的习俗大有不同,她们仍然遵守着古老的习俗,大有“男耕女织”的思想,也秉承着“抓住男人的心,先抓住男人的胃”为宗旨。我国许多的少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习俗,即便在久远的古代时期也是如此,最典型的便要属匈奴的“收继婚”习俗。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有这样的明确记载,“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但是这里有一点是需要点明,父死子继的时候,只能是后母,生母是除外的。也就是说,匈奴的“收继婚”,看似是不遵守伦常,更是不容于今日的法典,但是却是一个有所忌讳的制度,并非是任意妄为的行径,这也令人不得不另眼相看,既然匈奴人也知道有所避讳,为何还会采取这样的“收继婚”方式,其中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吗?匈奴作为古代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主要以畜牧业没生存基础,苦寒的大漠南北,生活环境极为恶劣,即便是农耕文明都无法保证温饱,他们以放牧和狩猎为生,生活条件更为艰苦。
 习俗|苦寒大漠上的游牧者:古代匈奴部落,为何会形成“收继婚”习俗?
文章插图
这种生存背景,决定匈奴女人不能守在家中,而是要时刻跟随部落的男人们浪迹草原,逐水草而迁移,负责部落中后勤工作,包含生活中的挤奶、剪羊毛、裁衣服、做饭、牧羊等等工作,男人则负责外出狩猎以及防止其他人的入侵,身系安保与温饱于一身。一旦发生战斗,女人则同样要参与战斗,一般情况下是负责战斗后勤保障工作,但如果战斗升级,则善于骑射的女人也要参与战斗。在这样的情况下,女人对于一个部落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女人可以保证一个部落的生存物资运转,又能保证战斗情况下的补给。在这种情况下,男人外出狩猎或者战斗中死亡,他的妻子便要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离开这个部落,嫁到其他部落;另一个选择是留在本部落,重新择偶。选择寡居行不行?答案是不行,因为在古代的匈奴部落当中,女人不仅仅是生产劳动者,繁衍后代同样是她们的重要任务。
 习俗|苦寒大漠上的游牧者:古代匈奴部落,为何会形成“收继婚”习俗?
文章插图
由于部落与部落之间并没有固定的距离,不同于我们的村庄,所以女子外嫁其他部落的机会并不多,而且本部落也不愿意失去一个女人,增强其他部落的事情发生,所以,女子死了男人以后,看似有选择,其实并没有选择,她们大多数时候只能在本部落重新选择一个男人。嫁给同部落的人,一定是嫁给熟悉的人更有机会获得善待,这也是“收继婚”出现的重要原因,毕竟这样的选择,对失去男人的女人,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部落也愿意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家族自然也维护了自家的人和物资。提到部落资产问题,其实这也是“收继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婚姻无论在哪个民族中,都属于人生大事,大操大办、彰显实力的彩礼等等,其实都是想表达家族的实力,不论什么级别的婚礼,一般都是双方能拿出最高规格的财力展示。一般家庭能够承受一次这样的婚姻已经不错,匈奴时期的婚礼也是如此,一些必要的花费,一定比平时过日子的花销大,当女人守寡以后,以“收继婚”的形式嫁给亲属,家族既可以不损失之前投入的财产,又能为自己家族的男人讨到老婆,还可以节省一些婚礼费用,这样的选择对当时匈奴家族来说,是一个比较理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