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稿到了出版社一段时间后 , 卢晓蓉才知道 , 责编匡志宏和她是校友 , 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 , “最近还得知她的硕士导师还是我当年的同班同学” , 真是别样的缘分 。
卢晓蓉坦言 , 因为杂事多 , 自己用在回忆录上的时间是不够充分的 , 书稿交到上海三联 , 排版后“从头到尾才看过一遍 , 责编却尽心尽力一直主动牵引着我走” 。最初卢晓蓉担心这本书不会有人愿意看 , 匡志宏却说 , 首先应该让书出来 , 要相信不同年龄段都会有人喜欢 。
卢晓蓉自己并不希求任何人告诉她 , 回忆录本身的文学水平如何 , 她只要读者从中看到卢作孚这个人 , 看到他的精神、思想和实践 , 如果还有兴趣继续了解他则更好 。
书出版后 , 卢晓蓉给家族亲属寄出了样书 。长辈中两位叔叔、一位姑姑都还健在 。一位叔叔在重庆 , 1984年在重庆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办了现在的民生公司 。“这个叔叔的大女儿曾与我同班 , 我们至今还保持联系 。小女儿小我三岁 。小女儿很快给我反馈了意见 , 她也是先看别册 。她说 , 边看边流泪 , 想起很多事情 , 也想起了我的妈妈 。他们都很敬重我的妈妈 。”
另一位叔叔在成都 , 明年满90岁 。卢晓蓉说:“他是学会计的 , 在铁路局审计处工作到退休 , 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 , 在宣传介绍卢作孚方面做了很多事 。他不太放心别人写祖父 , 也包括我 。”卢晓蓉将书寄给了这位叔叔 , 尚未收到反馈 。“叔叔没有反馈就是好事 , 如果我真的哪里写得有问题 , 他肯定会找我的 。”卢晓蓉自信地笑着说 。其他亲属 , 包括远在美国的 , 都夸奖卢晓蓉写得好 , 写得真实 。“以前卢氏家族的许多情况 , 别人都不知道 , 现在知道了 。”北京的堂叔叔在电话上告诉她 。
卢晓蓉说:“卢作孚在我们这个家族里是异峰突起的 , 他的上一辈都是穷苦人 , 他的下一辈都夹着尾巴做人 , 距离卢作孚的高度都差得很远 。但是在人格方面 , 家族人恪守卢作孚的教导 , 家风家教还在 。”
卢晓蓉也坦承 , 对家族的反应固然重视 , 更希望得到社会的反馈 。令她很欣慰的是 , 《卢作孚年谱》的作者告诉她 , 最近刚刚写完《民生公司与抗日战争》 , 引了《逆水行舟》好几处材料 , 并注明了出处 。
卢晓蓉也将书寄赠给了自己的一些知青朋友 , 但寄的时候左右衡量 , 她用“比较谨慎”来形容 , 因为她觉得对她的知青朋友来说 , “书的前半部分他们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 但是我考上大学之后就跟他们的情况相差比较远了 , 我不想再挑起他们的伤痛 。”
中学同学她目前只寄给了美国的彭云一本 , “他是江姐的儿子 , 曾经与我同班6年 。我知道他能够很好地理解我” 。
到目前为止 , 《逆水行舟:卢作孚长孙女回忆录》已经登上三家好书榜 。钱理群和余世存都撰写了评论文章 。钱理群在文章中写道:我读卢晓蓉的回忆 , 总要想起和卢作孚先生同年出生于1893年 , 又同为民国时期乡村建设代表人物 , 还是好友梁漱溟先生的一句话;人活在世界上就是要处理三大关系——人和人的关系 , 人和自然的关系 , 以及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 。这使我不禁感到 , 卢晓蓉的写作 , 像是在心中修篱种菊一般 。
卢晓蓉说:“这使我没想到的 , 但是我觉得如果可以起到一点点作用 , 也未尝不可 。如果再版的话 , 我会再认真校改完善一遍 。”
我问:“严家炎老师作为一位著名文学史家 , 对您的书有何评价?”卢晓蓉说:“他只看了一遍 , 就说了两个字’很好’ , 没提任何意见 。”
“我是希望他给我改改 , 但是他没有改过 。”卢晓蓉说 , “以前写散文的时候也是 , 我自己一气呵成写完 , 请他帮我改 , 他从不改 , 只说你放几天沉淀沉淀 。我是个急性子人 , 你叫我放几天 , 我不知道放几天它怎么就会变好 。后来才知道 , 他让我自己磨砺文章的办法很好 。”
- 蒋介石4个“把兄弟”的书法,您会给出什么评价?
- 沙僧本来有机会成佛的,却因做错一件事,如来对他怀恨在心
- 鲁迅先生骂人无数,可是却从来没有说过蒋介石半个不是,关系微妙
- 农村八大俗语教做人道理,看完给跪了,句句在心坎!
- 读书有选择,唱歌就三首,蒋介石的爱好与众不同
- 梦在心中,路在脚下——西苑小学课间操展演
- 自刘邦到蒋介石,无论朝代如何更迭,这一家族一直是高官厚禄!
- 蒋介石上山算命,道士只说了8字,直到24年后他才明白其中含义
- 那一抹摇曳的红裙,在心里低吟浅唱
- 微小说“这份执念,只能埋在心底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