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谛|《红楼梦》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从袭人的身上,浅析小说的真谛!

红楼梦一书通过对青年女性不幸遭遇的描写,对宝玉黛玉爱情的悲惨结果的描述,对贾家由盛到衰的描写,最后总结出一个结论:就是“人生如梦”,须“看破红尘”。红楼一梦。就是如此,繁华过后繁华落尽,终究是一场梦!事物总是由小至大由盛而衰,到头来像竹篮打水样,空空如水也!人亦不过如此,赤裸裸来,赤条条去,黄粱美梦一场空!!红楼梦是封建社会以君王情结出的一个丰果、虽然只有几十年生命,但是它也是社会一出有味的戏。也是社会的一个走向的缩影。在封建王朝时期,,一个健康的王朝也不过二,三百年。更何况附在他身上的瘤子。他的短暂兴衰是注定的,他只有穷富争夺,哭笑打闹的暂时,只是梦不能长久,更不能实现。他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溅起了一朵浪花,很快消失,留下的只有戏剧性的回味!
 真谛|《红楼梦》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从袭人的身上,浅析小说的真谛!
文章插图
红楼梦一书,一是了不起,几百个人物有条不紊,性格、角色、社会地位?写的清清楚楚,世上还没有一部书可堪比。 二是写的是梦,但又不是梦,而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深刻揭示当时社会复杂的阶级矛盾,写得淋漓尽致。 三是深刻描绘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习俗、生活情况。 四是看似一个部爱情小说,但实为一部阶级斗争史,通过贾府的兴衰,让我们看到了历史前进的动力。 五是红楼梦一书还是一部百科全书,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知识应有尽,有天下名著名不虚传。窃以为黛钗合一就是最好的证明,抛开世俗谈小说本身,作者是给予了黛玉和宝钗同样的尊重。人都有多面性,其实我更加认为,黛玉代表了当时人们厌恶世俗,内心渴望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美好愿望,宝钗代表了一种陷于世俗,功于城府的无可奈何。所以不管谁是所谓的女一,女二,我想曹公都是给予了他们相同的尊重的。
 真谛|《红楼梦》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从袭人的身上,浅析小说的真谛!
文章插图
前期贾母的发难、鸳鸯的预言和贾政的对于宝玉房里人的主张,有没有可能是曹公为袭人的结果埋下的伏笔呢?所谓“天下的事未必都如愿”也许是指平儿和袭人都没有成为姨娘,平儿也许被扶正了,袭人被许给琪官(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至于贾政之前早已看好了两个,一个给宝玉一个给环儿,袭人之事未曾经过贾政许可,且有刁钻的名字在前,怕是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仿佛王夫人的事后发难抄检大观园,贾政一旦发难也许就是袭人的灾殃到了。我认为贾政发话是袭人离开的真正原因。1.赵姨娘作为正式姨娘,已经生儿育女,兄弟去世的排场不如未过明路,私下和主子不轨的大丫鬟的母亲去世的排场,六十几回她已经说出了“连袭人不如的话”,七十二回暗笔,应该对贾政告状了。2.毕竟母子连心,王夫人撵了老太太看中的晴雯,想扶上袭人,贾母虽不明说反对,却也用理由把王夫人将袭人过明路的想法搪塞回去了,心里的芥蒂就此生出,必要时候,老太太也会开口的。婆媳之间不好明说,贾政却可以发落。
 真谛|《红楼梦》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从袭人的身上,浅析小说的真谛!
文章插图
袭人盛装探母是主子要求的。一、全程不见她有丝毫担忧焦急。这一段没有与这些情绪相关的一句描写,只见她为这个安排喜悦。二、贾府向来宽柔以待下人(侧证:那些刁奴悍仆,凤姐要弾压控制她们也殚精竭虑,因探春年轻更是“欺幼主”“绪险心”,七十二回标题也是“霸成亲”);贾政得知金钏投井,也有一番反问自省,也因这件事为原因之一要打死宝玉;奴才赎身的时候,主子们“一高兴连卖身银子也赏了”。这样的大家族,这样的主子,这样的家风,难道王夫人偏偏对她看重的袭人例外?袭人若表示出焦急担忧,王夫人和凤姐是否一定要她换“半日”(书中原话)的衣服?罔顾母女之情,就为了保持家里的体面?还有,我的观点是袭人探母有这样的排场,不是因为她是丫头里数一数二的人物,而是因为她是王夫人看中的宝玉未来的妾。之前王夫人额外赐菜给衣服,从自己的月钱里拿出一份发给袭人,这是姨娘待遇。这次的排场,也是姨娘待遇。对袭人,无论赐东西还是改变发月钱方式还是给袭人出门的排场,都是王夫人个人的行为,而不是贾府的规矩。赵姨娘后文呼喊的“连袭人不如”,不止是那二十两四十两的差别,更是这排场的差别。还有一点,宝玉之前对袭人十分包容宠溺,但最后贾家破败,袭人立刻抛下贾宝玉,跟了蒋玉函,“堪羡优伶有福”说的就是袭人,忘恩负义,可以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了。不记得是哪位前辈大家说,“袭人”这个名字本身就是曹公借名字在点出袭人两面三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品,背后袭人的,往往是恶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