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缘 起
如何增长智慧?如何分别善恶知识?如何能远离魔扰?如何次第修行?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有许多困惑,而释迦牟尼佛就曾在《宝积经》中解答过这些烦恼。
为解大众所惑,同时也为令当下佛学爱好者、以及佛法修持者树立正确知见、指引修行,本寺方丈觉醒大和尚著《宝积经》讲记、本寺妙慈法师发心录制《宝积经》音频解读栏目。
第十八期
文章插图
△点击播放,聆听法师讲解
【宝积经 | 经文】
“如是,迦叶,菩萨欲学是宝积经者,应修习正观诸法。云何为正观?所谓真实思惟诸法。
佛陀告诉大迦叶:一切发心修菩提行的菩萨,如果有修习此《宝积经》的,就应该常常修习正观诸法。什么叫正观诸法呢?也就是所谓的对一切诸法作真实思维。真实思维的角度,一是我空观,另一是法空观。
真实正观者,不观我、人、众生、寿命,是名中道真实正观。
这是修真实正观的“我空观”。“我”是能够起主宰作用的本体;“人”是个体的思维意识活动;“众生”是不断轮回生死的主体;“寿命”是一期的生死时限。这些,本是世间有情的现象之一,有意志力(权力意志),有思惟作用,有生死死生,有寿命延续。但主宰者是谁?思惟者是谁?受生死者是谁?寿命者是谁?这些,以众生的世俗理解根本无法回答,只是根据无始以来的习见,想当然地认为有自我、思惟等自体。
文章插图
所以,佛陀提出“不观我人众生寿命”,但是这里的“不观”,并不是要大家闭起眼睛不去想我、人、众生、寿命,而是要以种种方法,观想我、人、众生、寿命了无自性、觅不可得,没有可以执著的内涵,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接下来重点解说“法空观”。通过分析“常、我、实、有”及其对立面“无常、无我、非实、无”,来证明诸法皆空的道理。通过分析缘起法,来阐明行于中道的意义。
文章插图
【宝积经 | 经文】
“复次,迦叶,真实观者,观色非常亦非无常,观受、想、行、识非常亦非无常,是名中道真实正观。
“复次,迦叶,真实观者,观地种非常亦非无常,观水、火、风种非常亦非无常,是名中道真实正观。所以者何?以常是一边,无常是一边,常无常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
首先来看“非常非无常”这一组概念:菩萨的真实正观,其实就是对色、受、想、行、识五蕴以及地、水、火、风等四大进行观察,发现他们既非常亦非无常,这就叫“中道真实正观”。所谓常就是恒常不变的意思,就时间而言,如果前后完全一致,没有一点儿差别,那就是常,就是不变。如果前与后不同,生灭变异了,那就是无常。为什么真实观察起来,非是常呢?常是没有生灭变异的表现的;而现实的色法、心法,无疑的都在生灭、成坏、生死──变动不居的情况中,怎么会是常呢?如果是常的,那就一成不变,也就没有因果生灭的现象了。所以“常”是倒见,真实观察起来,常性是不可得的。
文章插图
但是执著有无常存在对不对呢?执著无常也不对,无常是“无有常”,是“常性不可得”。如果执著实有生灭无常,那就与佛的意趣不合,容易落于断灭见。所以佛说:“常与无常,俱是邪见”。
恒常是一边,无常又是另一边;由观察恒常与无常两边俱不可得,进而觉悟到常与无常中既无色相、也没有形相、也没有无明、也没有无知,正如《般若经》所说:“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这就是中道实相的表现。
- 玄奘法师西行取经,放着捷径不走,为何舍近求远绕道走西域
- 带上孩子跟着诗词去旅行之《山居秋瞑》
- 音乐会不按套路出牌:小毕哥现场吃起了大米饭,谢大脚跟着大爷学犁地!
- 童心“说”近视防控,太带劲了
- 妙乐法师:俩亲姐先后出家,不顾父母挽留也入空门,24岁成住持
- good 很古德
- 佛陀开示辨别出家人,人蟒造业还能升天,神通不敌业力的故事
- 宝玉有几名男仆?除了跟着上学还有什么工作,需要这么多人?
- 曾闻名全国的海灯法师,为何现在无人知晓他是如何欺骗国人的
- 海灯法师走后,为何只有少林寺无动于衷?他们之间有何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