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环不通,脏器罢工

受访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孙子林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管外科主任 王 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王军宇
本报采访人员 李 爽
天气转凉时 , 你是否有过身上暖和但手脚冰凉的感受?这其实是身体自我保护功能的一种体现 , 同时反映出微循环系统存在的价值 。 专家解释说 , 心脏为全身供应的血液 , 只有依靠微血管的二次调节 , 才能到达各脏器的组织细胞 , 维持其正常功能的运转 。 因此 , 微循环也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
微循环如同城市的支路小巷
微循环研究始于1661年科学家对青蛙肺的观察 , 他们第一次描述了血液在相对纤细的毛细血管中川流不息的情景 。 1920年 , 丹麦人克罗格首次在显微镜下观测到微循环 , 这一重大发现使他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此后 , 微循环研究逐渐成为基础与应用生物医学科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从心脏出发 , 通过动脉输送到全身 , 再借助静脉回流心脏的过程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孙子林说 , 微循环是循环系统的末梢部分 , 在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进行血液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 , 为全身各细胞输送氧气、养料 , 并保证充足的血流量 。 它就像城市中的辅路、支路和小巷 , 是交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微循环的重要作用主要得益于它的四个特点 。
细:微动脉和微静脉管径很细 , 直径7~9微米 , 只有发丝的1/20 , 可允许1~2个红细胞通过;
薄:微血管管壁很薄 , 只有一张纸的1/100 , 这一特点有助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多:人体大概有300亿条微血管 , 从头皮到指尖到脚掌 , 无处不在 , 加起来约9.6万公里 , 可绕地球两圈半 , 24小时流动总里程达26.4万公里 , 是长江黄河长度总和的20多倍;
慢:血液在微血管中流速很慢 , 为每秒0.4~1毫米 , 因此更易形成栓塞 , 成为阻碍血液流动的“路障” 。
微循环受阻 , 堵哪儿哪儿遭殃
微循环会通过微血管的收缩变化等 , 维持全身血流量的相对稳定 。 最典型例子之一就是 , 在寒冷环境中 , 人体为维持自身的核心温度 , 体表和四肢的微动脉会收缩 , 通过减缓体表和四肢的微循环 , 减少人体热量损失 。 但这同时会导致流向四肢的血液减少 , 继而出现短时的手脚冰凉 。
微循环既属于循环系统 , 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 基本作用是提供机体物质交换的场所 , 因此其通畅与否也就直接决定了体内重要脏器能否正常发挥功能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伟说 , 各种不良生活习惯或疾病导致微循环障碍后 , 很可能引发相应脏器的不适症状或功能受损等 。
大脑 。 充足的血流量 , 是维持大脑正常运转的关键 。 一般情况下 , 中枢系统的调节可使颅内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 , 但当出现颅脑外伤、炎症或其他病变时 , 脑血管发生痉挛或狭窄 , 引起微循环障碍 , 就会导致脑“罢工” , 轻则失眠多梦、头晕头痛 , 重则脑萎缩、脑梗等 。
眼部 。 眼球虽小 , 却布满错综复杂的毛细血管 , 需要血液供氧使其正常发挥功能 。 眼部毛细血管的血流一旦受阻 , 即可出现各种视力问题 , 甚至失明 。
心脏 。 冠状动脉微循环是为心肌细胞供血供氧的重要场所 , 如果因过度劳累、情绪剧烈波动 , 以及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 , 引发冠状动脉的微血管病变(如微血管狭窄阻塞或痉挛) , 导致心脏“营养不足” , 临床上则会表现为胸闷、胸痛 , 甚至诱发心肌梗死等 。
胃肠 。 没有足够的血液供给 , 消化功能就难以保障 。 摄入冰凉、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可造成胃肠的微循环障碍 , 进而因缺血影响到胃酸分泌、蛋白酶功能 , 以及肠道蠕动的“积极性” , 出现胃肠胀气、消化不良、便秘等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