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见过真家伙,谁还信古代武将用几十斤兵器?( 二 )


 古代|见过真家伙,谁还信古代武将用几十斤兵器?
文章插图
配重良好的重型铁鞭锏之所以可以使用长刀刀法来演练,是因为它们柄首有配重锤,这样的鞭锏虽然自身沉重但重心偏后,加之双手使用,所以使用者有举重若轻的感觉。辅助性配合枪矛等兵器使用的铁鞭,长度在40-60厘米间,从外形、技法动作来看应该其来源于悬挂在腕上的铁马鞭、竹马策,因自身较短重量不大,所以重心偏前,强调的短距离的击打效果。
 古代|见过真家伙,谁还信古代武将用几十斤兵器?
文章插图
我们看一段《水浒传》中的描述:(寇先锋)望孙立胸前尽力一枪搠来。孙立挺起胸脯,受他一枪。枪尖到甲,略侧一侧,那枪从肋窝里放将过去。那寇将军却扑入怀里来。孙立就手提起腕上虎眼钢鞭,向那寇先锋脑袋上飞将下来,削去了半个天灵骨。在《水浒传》中,孙立配合长枪使用的竹节虎眼鞭就是辅助型短兵器,需要说明的是下图的连环画作的鞭画过长了,这样的长度的鞭是很难挂于腕上配合枪矛使用的:
 古代|见过真家伙,谁还信古代武将用几十斤兵器?
文章插图
长杆兵器我们举扎枪为例:协调配重要考虑三方面:1、是枪头长度和重量;2、是枪杆长度及粗细变化;3、是枪镦长度和重量;简言之就是枪头越重、枪杆越长、尾镦越轻越有利与增强杀伤力,但也越不好把控。一但对手近身,还要学会长兵短用。强调以突刺为目的的四米骑兵长矛,因自身重量偏大,所以骑兵尽量采用夹枪冲锋法,即牢牢握紧骑枪并用自己的胳膊使劲夹紧枪杆,以保证刺中敌人那一刻,长枪不至于脱手。这样虽然损失了距离,但可以借助马的速度来弥补缺陷。
 古代|见过真家伙,谁还信古代武将用几十斤兵器?
文章插图
强调以击刺敌方骑兵为目的的步战大枪也比较沉重,重心一般在中间偏中后,步战大枪要充分借上腰胯的劲力,持枪后手要更向身后靠一些,这样虽然能赢得最佳攻击距离,但比较费力。另有通背枪,握把后边留一尺。下图为大枪的动作:
 古代|见过真家伙,谁还信古代武将用几十斤兵器?
文章插图
下图为大枪的扎枪法:
 古代|见过真家伙,谁还信古代武将用几十斤兵器?
文章插图
步战花枪,因全长在两米上下,重心在中间偏后方,需要使用者以臂使腕,灵活机动,但因枪杆较短,损失的是距离,一般不用于战阵。
 古代|见过真家伙,谁还信古代武将用几十斤兵器?
文章插图
至于投掷的标枪、箭矢那一定是配重靠前,原理自不必说。
 古代|见过真家伙,谁还信古代武将用几十斤兵器?
文章插图
这些都是一般性道理,那是不是每个人练好了手中的冷兵器就能战胜敌人呢?当然不是,战场武术不同于街头斗殴,要有组织纪律。个人武术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说:开大阵,对大敌。比场中较艺,擒捕小贼不同。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一人回头,大众同疑;一人转移寸步,大众亦要夺心,焉能容得或进或退?平日十分武艺,临时如用得五分出,亦可成功;用得八分,天下无敌。未有临阵用尽平日十分本事,而能从容活泼者也。
 古代|见过真家伙,谁还信古代武将用几十斤兵器?
文章插图
三、资料和实物比对差异问题。当年第一次买到《皇朝礼器图示》和《清会典图》时,笔者非常激动,认为这下可好了,制式兵器的清代部分定名可算有个依据了,可我拿到规范与实物对照这些后发现,规范中和实物的换算后尺寸并不能完全对应,是书错了还是我错了?总不是能实物错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