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方面,我还达不到;仁德之人不忧虑,智慧之人不迷惑,勇敢之人不恐惧”。子贡说:“这是老先生说自己呀!”
14.29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释义】子贡背地里批评别人,孔子说:“子贡呀,他是贤人吗?要是我,没有闲功夫(去背地里批评别人)”。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释义】孔子说:“不要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要忧虑自己没有能力。”
14.31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释义】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的欺诈,不在事先揣度别人对自己不诚信,却能在事发之前有所察觉,这样不是贤人吗?”
14.32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释义】微生亩对孔子说:“你为什么这样栖栖惶惶的?难道是要做一个佞人,专门以口才取信吗?”孔子说:“我不敢做一个逞口舌之辨的佞人,只是讨厌那些固执之人”。
14.33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释义】孔子说:“良马被人称誉,不是因为他的力量,而是因为他的仁德。
文章插图
中国民谚中讲道读书做学问,比较流行的几句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读书似乎带有极强的功利主义目的。孔子对于读书的功利主义一面并不讳言,他自己说“沽之哉,沽之哉!”(9.13),并不故作清高。他主张“学而优则仕”(19.13),是一个有政治理想的读书人。但是孔子在肯定读书的功利主义目的的同时,亦强调读书的第一义乃在于修身勉仁,培育德操,在于人格的完善。在儒家的标准来看,一个读书人若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但道德败坏,寡廉鲜耻,则他就不算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士”)。在这里,有必要对孔子的“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的深意作一番探讨。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4.24)。孔子针砭时弊,抨击当时的读书人读书求学的目的乃是得到他人的赞扬与认可,以他人之喜好与接纳作为读书之目的,故舍我而就他,不过是仅仅为“稻粱谋”,“为五斗米而折腰”(陶渊明)。在孔子看来,古代的君子读书求学,纯粹为砥砺德操拓宽识见,满足自己在知识与人格上的强烈需求,故孜孜以求于学问,以成大智大仁、德学并进之“全人”。由于纯粹以知识与人格上的精进为目的,而不杂以功利主义目的,因此古代读书人的求知充满了“快乐”,随着学问的日益精进不已,他的快乐也时时增益,学习对于他而言是生命的大欢喜,他得以突破自我之局限与天地同流。所以《论语》中极言为学之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20)。“乐”的根源在于“为己”,在求自我之圆满。此种“为己之学”,即是中国人所强调的“身心性命之学”,即王阳明所标举的“读书作圣贤”。但是同时,“为己之学”亦可以导向西方以纯粹知识为目的的学习,此乃科学发展必备前提之一。当一个人求知是为了纯粹满足自我探求外界的好奇心的时候,则科学知识之增进才有了可能。中国古代科学之发达,亦与“为己之学”之倡导有关。
但切勿将“为己之学”理解为自私与狭隘,而将“为人之学”理解为无私与利他。正好相反,正是由于一个人不掺杂个人之功利目的,而追求纯粹的道德人格与知识之增进,他方能具备崇高之人格与广阔之视野,才能从自我的修炼砥砺出发,扩而大之,推而及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他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不是为满足其拥有天下之贪欲与指点江山之虚荣,而恰恰是他“为己之学”的自然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其修齐治平的根在“为己之学”,而非功利主义的以交换名利为目的的“为人之学”。相反,那些从功利主义出发的“为人之学”,每日为升官发财而读书,为升职加薪而读书,那种读书纯为外在之交换目的,而舍内在之圆满精进,故这种“为人之学”之结果,恰恰不能使这种人以仁德治国平天下,因为他的学问之根是有问题的,他的出发点是有问题的。在这里,似乎“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的出发点与结果发生了极为有趣且有意义的转换:“为己之学”的出发点乃在于自我人格及知识之增进,而其结果却可以培育出廓然大公、心底无私的真正“为人”的社会精英;而“为人之学”的出发点乃在于以所学换取名利,在于汲汲求他人与社会之认可,但其结果却反而培育出狭隘自私、利欲熏心的真正“为己”的社会败类。
- 赵普真的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吗
- 【孔子箴言故事】仁政德治——宽则得众
- 为何说“匹夫之志”重于“三军之帅”
- 赵普为什么能当上北宋的宰相,所谓的半本论语是不是真的?
- 为什么要读《论语》?
- 话教育:《论语》其实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
- 名字:10个《论语》炯炯有神的男孩名字,个个都是逃不掉的心动
- 用《论语》解惑,展国学智慧;直播荐书,让经典重焕生机
- 为何于丹说《论语》从热捧沦落至被轰下台?网友:装腔作势!
- 「孔子在箴言故事」修德正身——君子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