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人|老照片:关中人终身梦寐以求的四合院

老照片:关中人终身梦寐以求的四合院
原创老照片2020-09-28 16:30:31
 关中人|老照片:关中人终身梦寐以求的四合院
文章插图
包饺子(1967年)
在记忆中,六十年代只有过大年时家里才吃饺子。对于平民家庭来说,饺子是高贵食品,它费油、费肉、费酱、费醋。“文革”岁月,缺油少肉没有菜,城镇居民每人每月四两油、半斤肉、二十七斤半粮,其中40%是粗粮。虽定量供应,商店、粮店门前也总是排着长队。因此,家常饭就是黄饼(玉米面制作)、面条和稀饭,饺子显得十分珍贵。
 关中人|老照片:关中人终身梦寐以求的四合院
文章插图
跳皮筋(1967年)
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对跳皮筋大概已经没有什么概念了。这种儿童游戏大约是从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所用皮筋是用橡胶制成的有弹性的细绳,由两人牵引拉直就可来回踏跳,踏跳动作有挑、勾、踩、跨、绕、压等,主要靠腿部功夫。
游戏一般可分两组,以手心手背分组,以石头、剪子、布决定哪组先跳。万一人少,如画面中只有妹妹与她的小伙伴,就把皮筋拴在两棵树上,两人同时跳。跳时还要唱儿歌,歌词大意是:“马兰花马兰花,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如果顺利地跳过一遍,皮筋就可以升高了。
这些玩法虽然简陋、粗糙却不乏温馨,它们伴随至少两代人走过自己愉快的童年。
 关中人|老照片:关中人终身梦寐以求的四合院
文章插图
演出(1974年)
1974年,歌剧《草原英雄小姐妹》。
草原小姐妹的故事发生在1964年2月,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草原11岁的龙梅、9岁的玉荣小姐妹放羊途中遇到暴风雪,在零下37摄氏度的风雪中,她们赶着羊群走了70多里。在受到饥饿和冻伤的严重威胁时,被一位叫哈斯朝鲁的男人和他9岁的儿子相救。
哈斯朝鲁先把龙梅安置在附近的铁路扳道房,交给扳道工人王福臣,并让自己的孩子帮助看护龙梅,然后通知人寻找玉荣。龙梅、玉荣得救了,并且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一时间报纸、杂志、舞台、银幕,甚至小学生课本都是小姐妹的英雄事迹。
 关中人|老照片:关中人终身梦寐以求的四合院
文章插图
凤翔农家四合院(1986年)
关中人|老照片:关中人终身梦寐以求的四合院】关中农民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他们自生自灭。从先秦以来,关中农民就住在缺乏专门设计的以土木为主要材料的房屋中。只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才推倒了传统的老屋,改成以钢筋水泥为主要建材的两层楼房。关中民居的建构一直沿袭了西周的模式,数千年几乎没有改变。所不同的大概只是房屋门窗及内部装饰更趋精细和考究。从现存的明清关中民居看,住如此规模宅院的大多为有钱有势的人家。一般老百姓的住房或减少了照壁,或减少了后院,或去掉青石门墩,或去掉花格门窗、灰砖雕刻,直至减到房子一边盖。所谓一边盖的房子,关中人称为厦子,即一种直角型土墙支撑的单檐斜坡房。此房单面门窗,背靠高墙,防风防尘;室内纵深浅,采光极好,冬暖夏凉。随着家庭人口增多,在已盖好的厦房对面,十分对称地再盖一排厦子。如果家境趋好,在两排厦房的后面盖起人字梁支撑的前后双檐斜坡房,前面再盖上堂皇的门房,就形成完整的四合院。这是关中人终身梦寐以求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