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岁的他肝移植两周后离世,家属一个举动让医生泪流

器官移植手术常常被誉为“外科王国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 。 在传递“生命礼物”的惊险过程中 , 公众的视线往往聚焦在手术台上的医者身上 。 其实 , 手术台下 , 还有一群低调的医务人员在为器官移植的最终成功而披肝沥胆、保驾护航 。 他们就是移植ICU的医生护士们 。
56床病人去世后 ,
【30多岁的他肝移植两周后离世,家属一个举动让医生泪流】家属做了一个让医生泪流的举动
凌晨四点 , 一通电话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二科主任蔡常洁教授惊醒:当天计划进行肝移植的56床病人突然出现烦躁、瞳孔不等大等危险信号 , 疑似出现脑水肿 。
“一定要稳住他!”时隔一年 , 蔡常洁还记得当时紧张复杂的心情 。
这位30多岁的病人是四天前被送入ICU的 。 当时 , 他处于三度肝昏迷状态 。 要拯救他的生命 , 必须进行肝移植 , 但与他匹配的肝源尚未出现 。
“他这么年轻 , 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 , 一定要保住他的生命 。 ”蔡常洁和同事们想尽一切办法稳住他的状态 , 为移植手术争取时间 , 终于等到合适的肝源的出现 。
然而 , 没想到距离移植手术开始只有四个小时 , 他却再次陷入生死一线的危境 。 ICU里 , 值班的医务人员立即展开紧急抢救 。
三个小时过去了 , 早上七点 , 蔡常洁与器官移植专家、中山一院副院长何晓顺教授在ICU里再次评估病人是否已出现脑疝 , 来决定能否进行移植手术 。 一旦出现脑疝 , 即使换肝 , 患者也不能苏醒 , 也就不能挽救这个正当壮年的生命 。 ”
肝移植手术最终如常进行 , 志愿者捐献的肝脏在56床病人的体内重新“上岗” , 为他重启生命 。
然而 , 意外还是在术后出现了:送入ICU的病人还是脑水肿严重发生了脑疝 , 尽管医生护士们竭尽全力地进行抢救 , 虽然移植肝脏功能逐渐正常 , 但病人并没有苏醒过来 , 两周后 , 他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脑死亡 。
让蔡常洁非常感动的是 , 56床病人的家属决定把亲人功能良好的肾脏捐献出来 , 去救治其他的病人 。
“从濒死到重生再到死亡 , 巨大的变故发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 , 一般人可能接受不了 , 但他们对医生一直保持着信任、支持 。 ”蔡常洁说 , 无论是保命、寻肝 , 还是换肝乃至最后的抢救 , 家属看得到医生是如何努力在拯救生命 , 也用他们的大义之举来回报善意 , 传递爱心 。
他们 , 是“最美的绿叶”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器官移植机构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多年来
挽救了许多器官衰竭的患者 ,
不断书写器官移植史的“第一”记录 。
在蔡常洁教授看来 , 外科医生扮演着“红花”的关键角色 , 决定了手术的成败 , 而ICU的医生护士除了陪伴器官衰竭的移植受者度过术前等待期 , 为获得器官移植的机会而争取时间 , 还要搀扶病人勇闯术后排斥反应关和感染关 , 就如同衬托红花的簇簇绿叶 。
30多岁的他肝移植两周后离世,家属一个举动让医生泪流文章插图
蔡常洁在工作中 。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做最美的‘绿叶’ , 为病人重获新生保驾护航 。 ”这位从事ICU工作28年的女医生坦言 , 只要病人有1%的希望 , “我们ICU人就会为之付出100%的努力 。 ”
ICU:医院重病人最多的地方
也是生命重启之地
“我们常说 , ICU是医院重病人最多的地方 , 也是生命重启之地 。 ”蔡常洁说 。 作为原中山医科大学1986级学生 , 她亲身见证了ICU在国内的诞生、发展、壮大 。
“1992年 , 我们医院外科ICU刚刚成立 , 那时不少外科的同行都不知道ICU是什么 , 以为只有护士 。 ”蔡常洁回忆 , ICU最擅长的是器官支持 , 例如患者突然昏迷了 , 突然血压稳不住、突然没尿了的话 , 有时寻找病因需要时间 , 而ICU强大的生命支持系统可以留住生命 , 让医生有机会去寻找病因、使病人得到救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