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懿晴:话剧之于我,意味着改变
文章插图
张懿晴出演《夕鹤》的定妆照。
初次登场
我的第一个角色是吴玉章校长的夫人,游丙莲。那是我第一次上台塑造一个角色,对很多东西只有模糊而懵懂的了解。我一度“用力过猛”把这个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村妇女演成了一位女战士,也曾因为自己的理解与导演产生分歧。直到后来我慢慢地去了解她,尝试着去走进她的人生: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有哪些经历?她跟吴老什么时候结的婚?吴老是什么时候离开她去革命的?……
我每天走在路上的时候,就会在脑海中编故事,试图把自己代入她的身体:想象着我早早结了婚,丈夫却在我很年轻的时候就离去了。我要表演的部分是整个戏里情感浓度很高的一段。戏中的吴老快要病逝,弥留之际忆起他的亡妻,于是就在病床上念起了曾经写过的一封催人泪下的信,亡妻就从他的记忆里浮现。这段戏要求很高的情感投入,我在排练时会跟对手演员不断磨合,表演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开了窍。
文章插图
张懿晴(左)在话剧《吴玉章》中饰演游丙莲。
入戏共情
入戏最深的是《夕鹤》这部戏,我在里面扮演一只仙鹤。这部戏讲的是仙鹤报恩的故事:一只仙鹤腿受伤后被一个路人所救,仙鹤变成了一个女子、嫁给他报恩。然而丈夫受到奸人的挑拨,一次次地让她把自己的羽毛拔下来织布。她非常伤心,觉得丈夫背叛了她。最后一幕是在一个大雪的傍晚,仙鹤哭着和丈夫说:“我已经不能再变成人啦!我要走了,要回到天上去啦……”。然后向远处飞去了。她丈夫是个有点傻、很单纯的人,突然发现他爱的人不见了,就开始在雪地里面一直找她。
文章插图
话剧《夕鹤》中,常容轩(男)饰演与平,张懿晴(女)饰演阿通。
我跟戏中的“丈夫”常容轩是特别好的朋友,但在这场戏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却一度无法走出这部戏,常常会看着对方就感到心痛和哀伤。当然我们俩的关系并没有因此变得不好,只是这场戏带来的情绪一直留在我们的体内:比如有时我们出去吃饭,回来的时候是晚上,走在天桥上就会突然好难过。这个情绪持续了近一个学期,才在我心头慢慢淡下去。
这场戏给我的印象就是这么深刻。我想,这有可能是因为排戏的时候,你为了在台上能够调动起你对应的情绪,需要不断练习这个情绪到底是怎么从失落变成悲伤,然后它会形成一种类似肌肉记忆的东西。
演话剧于我也是一种性格上的改变。我曾经有些严肃拘谨,却因为要饰演一个暗恋的女高中生而改变情感流露的方式,慢慢解放天性,在戏外也更加开朗。我也因为一个又一个角色的代入和共情而使自己更加感性。哲学教我理性,话剧让我对事物的感知更强,理性与感性的交汇,或许是更美好的体验。
常容轩:在话剧中体验别样人生
文章插图
常容轩穿着人大话剧团的文化衫。
渐入佳境
我与话剧团同伴们的感情有如家人。第一年的暑期训练是大家从陌生走向熟悉的契机。排练厅里,我们一同工作、一同演戏,一起长久地深入交流,渐渐卸下了戒备,将心连到了一起。我们那时拍过一个特别“非主流”的短视频,然后大家就灵机一动,提议说:“要不我们就叫‘葬爱’吧?”我们这个以“葬爱家族”为名号的集体就这么诞生了。
可能有人会因此认为我们话剧团的人都性格很“dramatic”,我认为并不能如此解读。这与性格无关,大约是受话剧团训练的影响。话剧团的第一个表演训练就是教会我们如何解放天性、卸下伪装、脱去华丽的外衣,达“无人之境”。这种“疯癫”不是“大大咧咧”,而是学会回归到一种“赤子”的状态——他所展现的是他洒脱、放旷的天性,是他纯粹的本真,在这种本真之上,他才能成为任何人,成为任何角色。活得纯粹、洒脱,这又有什么不好?
- 如何直观地说明汉朝到底有多强大?
- 罗素:对平庸的崇拜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恶之一
- 深度阅读,慧眼识金,找到宝藏
- 把“穷”与“富”拆开看,原来如何致富古人早告诉我们了,千年无人知
- 经工集团党委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 很快,我们的古典乐、民乐都将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延续。“
- 成语故事:牛角挂书
- 诗鲸2068《每一个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 油画中的美人都跑了出来,就藏在我们周围,你能发现她们吗
- 一代儒将诗意雄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