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耗资9亿的《清史》或将问世因用白话文编写遭热议

二十四史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研究史料,因为是国家主持编撰,虽然每本的质量参差不齐,但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清史》的编撰是我国研究历史的一项大工程,这对于我们现在,以及未来的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用什么体例编撰,用什么文字编撰就成为了一件有争议的问题。
为什么要修清史?
既然有《清史稿》,为何还要重新修撰《清史》呢?
要知道,《清史稿》是满清的遗老们修撰的。在袁世凯统治的北洋政府统治期间,经过审批,开始着手有关清史的编撰工作。
 问世|耗资9亿的《清史》或将问世因用白话文编写遭热议
文章插图
编写《清史稿》的赵尔巽
以赵尔巽为馆长,参与编修的相关人员有三百左右,在经过了大约15年的时间,在1927年,这部书的编撰工作大致成型,但是适逢乱局,当时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国民政府已经岌岌可危,虽然大致是完稿,但是还未进行仔细的修改,没有仔细阅,这部书的记载存在很多错误,就将这部书称之为《清史稿》。
这部书的整体质量不尽人意,因为参与编撰的人员大多数是清朝的遗老遗少们,故而主观色彩浓厚,将爱国的保路运动以及北伐并不能进行客观的描述。
 问世|耗资9亿的《清史》或将问世因用白话文编写遭热议
文章插图
《清史稿》
并且参考的文献资料也并不完善,有关清朝的相关档案还没有整理完全,编修者们只那个是是能是借助相关史书以及史馆中现成的资料来完成。
虽然这部书的修撰质量不高,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到了民国时期,这部书被列为是禁书,当时在故宫博物院担任馆长的易培基向政府请求禁止此书的发行。
 问世|耗资9亿的《清史》或将问世因用白话文编写遭热议
文章插图
故宫博物院的馆长易培基
而国民政府也开始了相关的编撰,但是那时的中国烽火连天,这部书也没有编撰。完成。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编撰《清史》的工作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清史》编修的艰难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后,有关清史的编撰工作就开始提上日程,各界都盼望着能够重修一部清史。到了1950年左右,董必武就曾向中央提出了编撰清史的计划,中央任命专家吴晗来担任此项工作的负责人,而著名的历史学家戴逸就是其中年纪最小的一名编委。
而后,就在要进行相关的编撰工作时,新中国面临着困难时期,有关清史的编修工作也被迫中止。
 问世|耗资9亿的《清史》或将问世因用白话文编写遭热议
文章插图
清史学者戴逸
到了80年代左右,编修清史的计划,再次提上日程,戴逸对此非常兴奋。但是由于编修清史需要大量的资金,并且当时史学界还没有恢复过来,清史的编撰也没有顺利开展。
到了21世纪,戴逸先生已经从一位青年,成为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但是对于编修清史的热情并没有消减。联系了学界的相关学者,再次呼吁将清史编撰提上日程。
 问世|耗资9亿的《清史》或将问世因用白话文编写遭热议
文章插图
在2002年,编修清史的工程正式开启,并且在成立了清史编撰委员会,清史研究专家戴逸先生任命为总主编,在展开了相关调研工作,上千位专家一起参与了这项工作,国家拨给了9亿元的资金来支持清史编撰。
这个工程在历时8年的编撰,终于在2010年初稿完成。但是编修工程并没有完成,相关的修改也是极为复杂,在经过仔细评阅之下,还需要大量的修改。直到2016年,清史修工作完成,2稿完成。两年后,也就是到了2018年,三稿完工。
最近有关清史编撰的工作已经大体完成,近几年清史就可以问世,以供我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