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史|读史小记:秦·抟力杀力】秦史是一部奋斗史,尤其献公之后,蓝图绘就,数代秦王矢志前行,终成大业。透过跌宕起伏的秦史,可以看出两条主线贯穿其中,“聚力”和“发展”,也就是《商君书》“壹言”章节所论“抟力”和“杀力”。
文章插图
(图片来自网络)
献公之前,秦曾经陷于百年低潮,国力不张,为六国所轻。至“简公、出子之不宁”,君权不显,内乱不止,更是被魏国压制于洛水以西,形势危如累卵。献、孝二君励精图治,借变法之机强化君权,凝心聚力,国内一体,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制度建设是治理的主线,也是“抟力”的基础。良法善治,才能引导民力、国力有序集中,进而引导集中起来的力量有效发挥作用,这是富民强国的关键。
振兴崛起是秦国的总体目标,从某种程度看,“抟力”“杀力”就是实现发展的内、外双循环。商鞅变法开启秦国改革大幕,农战一体和郡县设置可谓“天作之合”,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是先进务实的顶层设计,催发了国力稳步提升,实现深度“抟力”。与此相应,秦国推出了“共享”色彩浓烈的二十级军爵制度,这是促使“抟力”“杀力”内外双循环构成整体大循环的枢纽型制度。以上率下、一体贯通,尊法守法、非功不赏,民众随国而动,共享崛起红利。
秦自惠文改元称王,力抗五国合纵,南下连并巴蜀,实力渐盛之后,屡有“杀力”之举。攻取义渠二十五城,跨河击三晋,出关取汉中。再至武王、昭襄之世,车通三川、逼近中原。秦在河东、南阳、汉中三大板块全面发力,形成东进战略“弧线”,犹如一张“满弓”。秦之“杀力”,不用“蛮力”,远交近攻、声东击西、又拉又打,无所不用其极。昭襄王把“抟力”“杀力”用于极致,在纷繁乱局中,切中肯綮,徐徐而进,三晋分离,齐楚俱疲。
知易行难,持之以恒,难上加难。“能抟力而不能用着必乱,能杀力而不能抟者必亡”。三国时代,袁绍雄踞北方,坐拥冀青并幽四州,文武人才济济,然而无法整合力量,更不知道发挥力量,败亡自在情理之中。“抟力”“杀力”,知齐二者,这是秦国变法变革的宝贵经验,也是后世反复证明的血泪教训,是为治国兴国的不易之道。
“抟力”以富国强兵,“杀力”以事敌劝民,秦两手齐备,实现了“抟力”“杀力”之间的良性互动,能聚能发,相互促进。“抟力”而能用者必兴,“杀力”而能继者必强,诚然如是。
文章插图
(图片来自网络)
- 读史|从“都门飘瓦”说为官之德
- 跟小记者走进茶社,学习茶艺,一起感受茶艺之美!
- 假日最喜读史书: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都过去了,清史怎么还没出版?
- 草堂高中音乐教研组音乐鉴赏课《戏曲篇》小记
- 【读史】勿骛声华忘政事
- 都说“读史可以明智”,为何读印度历史,却没有这种感觉?
- “蟹六跪而二螯” 荀子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
- 小记者学戏:原来京剧早就有“脏脏妆”了
- 习水县融媒体中心小记者第一次采风活动圆满完成
- 教育圆桌小记者走进梅兰芳大剧院现场采访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