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轼的表哥文与可与墨竹图

明代大画家徐渭写有一首《画竹》诗,内有“万物贵取影,写竹更宜然。……直须文与可,把笔取神传”数句,这位被徐渭称之为能替竹传神的文与可,正是北宋画竹大家——文同。
 苏轼|苏轼的表哥文与可与墨竹图
文章插图
文同(1018-1079),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号石室先生,又号笑笑先生、锦江道人等,因其曾被任命为湖州知州,故人称“文湖州”。他善画墨竹,在当时更享有盛誉,据《宣和画谱》记载,徽宗宫廷就收藏有他的十一幅作品,而在民间,“四方之人执嫌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足见其影响之大。
 苏轼|苏轼的表哥文与可与墨竹图
文章插图
苏轼|苏轼的表哥文与可与墨竹图】文同《墨竹图》
宋人郭若虚所著《图画见闻志》说文同所画墨竹“富萧洒之姿,逼檀栾之秀,疑风可动,不笋而成”,今传《墨竹图》正体现了他的上述艺术特色。此图绢本,无款,有“静闲囗室”“文同与可”二印。画面是枝叶繁茂的垂竹,竹叶疏密有致,浓淡参差,给人们以层次分明的视角效果,又以行、草书之笔法画出竹枝与竹叶的生机。竹枝弯曲下垂,而竹梢向上翅起,既赋予此竹以柔韧之气,而又不失其峭拔之姿。全图气韵清逸,意境复绝,虽无强烈的动感,却不乏蓬蓬生气和栩栩神态,收到了以数尺竹表现其万尺势的艺术效果,也给读者留下了联想遐思的余地。徐渭有《倒竹》诗说:“长笺白白墨焦焦,倒扫青蛇挂一梢。应有断厓藏半幅,苍藤翠藓倚天高。”这首诗对我们欣赏文同的这幅《墨竹图》不无启发作用。而像在这幅画中所表现出的画竹叶以墨深为面、墨淡为背的笔法是前无古人的,是文同对墨竹画创作技法的丰富,此后历代画家中都不乏效法者。
 苏轼|苏轼的表哥文与可与墨竹图
文章插图
文同之所以能以画竹的卓越成绩名标中国绘画史,正在于他对竹倾注了自己的感情,并对竹进行了仔细的观察。中国古代文人多倾慕于竹之劲节虚心,高雅孤傲,并以竹寄托其对高尚人格和品德的追求与向往,文同更是如此。他认为竹“虽伤而益壮,已病而增奇。凄风号怒乎隙穴,飞雪凝冱乎陂池,悲众木之无赖,虽百围而莫支。犹复苍然于既寒之后,凛乎无可怜之姿。追松柏以自偶,窍仁人之所为”(苏辙《墨竹赋》)。
 苏轼|苏轼的表哥文与可与墨竹图
文章插图
文同爱竹,不仅以“墨君堂”“竹坞”来命名自己的居室住所,而且在洋州(今陕西洋县)广为种竹。他的确是情动于中了,和竹有了情感上的共鸣。文同还“朝与竹乎为游,暮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多矣”。通过朝夕相处的细心观察,文同掌握了竹子在风晴雨阴、烟雾霜雪时所显现的各种自然特征,终于进入了“忘笔之在手与纸之在前,勃然而兴,而修竹森然”的创作状态,也就是苏轼所谓“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的那种身心俱进,物我皆忘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他的作品形成了“无穷出清新”的艺术风格,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正如《宣和画谱》所评:“盖与可工于墨竹之画,非天资颖异,而胸中有渭川千亩,气压十万丈夫,何以至于此哉。”
 苏轼|苏轼的表哥文与可与墨竹图
文章插图
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文同并非画墨竹之第一人,在他之前有唐代的吴道子、王维、萧悦,五代之黄筌等人,但后人每论墨竹画,都首先提到文同,这不仅因为他传世的作品表现出精深的造诣,成为历代画家观摹的楷模,而且因为他对绘竹理论简明的阐释,数百年来被人们遵为规范。文同与大文学家、画家苏轼是知己,经常在一起研讨绘画技法和理论,苏轼为文同的作品写过不少诗、跋、题记。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苏轼这样写道:“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余如此。”这便是著名的“胸有成竹”说和“少纵则逝”说的由来。在这篇文章中,苏轼还提出了“心手相应”“咫尺万里”等两种观点,侧重讲究对竹之神韵的体会,灵感对创作的启迪,技法对表达意识的重要,作品意境和气势的表现等。这些都是文同创作实践的理论升华,也为中国绘画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