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瘦要么死」:为了减肥,她们切掉了三分之二的胃( 二 )


老师的区别对待在学生中形成了一种隐性的示范 , 变相鼓励了孩子们的歧视行为 , 尤其是男孩子们 。
中学时代的小珞不会对此忍气吞声 。 面对男孩儿们的嘲弄 , 她会毫不客气地挥拳反击 。 「反正我身高体壮 , 又是练体育的 , 我不怕你们 。 谁敢骂我 , 我就揍谁 。 」
打架的时候 , 没有人会拿她当女孩儿看待 , 打到在泥地里打滚也是常有的事 。 她剃着短发 , 穿着男式尺码的校服 , 和同龄男生们隔三差五打作一团 , 用粗壮的拳头捍卫着自己脆弱的自尊心 。
而当小珞在长大后回忆起这些往事时 , 她猛然意识到 , 不止是打架的时候 , 事实上 , 整个青春期 , 从来没有人拿她当成一个女孩儿看待过 。
作为一个胖子 , 她仿佛被同伴们默认为了一种没有性别的存在 。
「你知道吗?我长大后跟很多人聊过这件事 。 我发现大家上学的时候都有这种体验 , 就好像每个班里都有三种人——男生 , 女生和胖子 。 这是所有小孩子潜意识里默认的一种分类 , 胖子就是胖子 , 不算男生 , 也不算女生 。 」
这个念头是小珞上大学后 , 发现身边的同学一个接一个开始谈恋爱的时候才意识到的 。 而当她进入谈婚论嫁的年纪 , 亲朋好友们给她介绍的相亲对象也统统是体重惊人的胖子 。 「就好像在他们眼里 , 我们胖子和普通人是两个彼此隔绝的物种 , 无法通婚 。 男人可以和各种各样的女人匹配 , 而胖子就只能和胖子匹配 。 」
但这还不是最令她难以容忍的 。 在成年后 , 小珞所感受到的肥胖歧视不仅仅关乎于身材本身 , 还关乎于人格 。 当她顶着这副身材出现在面试官、领导和同事的面前时 , 总会引来或直白或隐晦的针对能力和态度的质疑 。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里 , 对「胖」的负面认知不单是审美层面上的 , 还包含一层道德上的隐喻——如果说胖是丑陋的 , 那么明知肥胖 , 却放任自己肥胖 , 则是一种失败 。 它意味着你是一个好吃懒做 , 缺乏基本自控能力的人 。 在成功学的范式里 , 一个连体重都无法掌控的人是无能的 。
对肥胖症患者来说 , 这是一种更隐性 , 也更具杀伤力的羞辱 。
减肥减肥 , 越减越肥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 , 小珞始终把减肥当成头等要务 , 仿佛掌控了体重 , 就掌握了摇摇晃晃的人生 。
【「要么瘦要么死」:为了减肥,她们切掉了三分之二的胃】有位来自北京的大姐跟小珞在同一个「胖友群」里 。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 , 市面上能尝试的减肥产品她都尝试了一遍 。
「奶昔 , 日本的小粉片儿 , 前阵子很火的那个瘦瘦包 , 什么高蛋白减肥法 , 各种中药减肥茶 , 拔罐 , 针灸 , 还有各种健身班 , 我都试过 。 你问有效吗?都有效 , 但都是暂时的 , 很快就反弹回去了 。 」
这位大姐姓殷 , 是个 36 岁的单身母亲 。
殷女士的肥胖问题存在先天遗传因素 , 也和她后天的生活习惯有关 。 青春期发育后 , 她也只是刚长到肥胖的临界点 。 工作以后 , 她进入了建筑行业 , 由于频繁应酬 , 体重便一路飙升到了 140 公斤 。
「要么瘦要么死」:为了减肥,她们切掉了三分之二的胃文章插图
殷女士和她的儿子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对于肥胖症患者来说 , 他们的肥胖问题都是综合因素导致的 。 他们或是像殷女士一样存在先天遗传因素 , 或是像小珞一样因为特殊的成长经历而发胖 , 也有人是因为使用药物治病 , 还有很大一比例的人群是因为家长错误的育儿观念 , 由营养过剩而最终导致肥胖 。
谈起减肥 , 「管住嘴迈开腿」已经成了一种基本的共识 。 但问题是 , 对于这些因为重度肥胖而产生健康问题的人来说 , 这个逻辑很可能是不成立的——由于肥胖影响了人体的新陈代谢 , 他们很容易产生饥饿感 , 「管住嘴」极为困难;至于「迈开腿」 , 由于体重带来的负荷 , 他们的身体机能往往会在高强度运动面前败下阵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