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瘦要么死」:为了减肥,她们切掉了三分之二的胃


「要么瘦要么死」:为了减肥,她们切掉了三分之二的胃文章插图
她决定去做切胃手术
三十一岁这年 , 小珞决定去做切胃手术 。
她是一名肥胖症患者 。 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所界定的标准 , BMI 值(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达到 28 以上即可界定为肥胖 。
依照临床医生的建议 , BMI 值达到 27.5 的人在必要时可实施切胃手术;如果达到 37.5 以上 , 则建议积极手术 。
而在决定接受手术的那一年 , 小珞的体重达到了 126 公斤 , BMI 值高达 42.3 。
「要么瘦要么死」:为了减肥,她们切掉了三分之二的胃文章插图
手术前的小珞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选择切胃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 这身厚重的脂肪已经与她共存了二十年 , 用尽方法也甩脱不掉 。 脂肪包裹住了她的面容 , 她的身材 , 她的自尊心 , 也紧紧包裹住了她的五脏六腑 , 给她年轻的身体带来了沉重的负荷 , 以及越来越难以忽视的健康隐患 。
所谓「切胃」是一种针对肥胖症患者的减重手术 , 全称为「胃袖状切除术」 。 这种手术需要沿着胃大弯切除掉大部分的胃 , 切除的开口部分被连接起来后 , 使胃形成袖套的形状 。
「要么瘦要么死」:为了减肥,她们切掉了三分之二的胃文章插图
除了胃袖状切除术 , 图示的胃束带手术也是种有效的减重手术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小珞的主治医生 , 北京世纪坛医院的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向她演示 , 这种手术会把她的胃缩小到原始尺寸的三分之一左右 。 之所以能达到减重的效果 , 一方面是因为胃缩小后 , 食物的摄入量会被限制住 , 而另一方面 , 它会减少饥饿激素的分泌 , 提供更快的饱腹感 , 并降低食欲 。
「所以 , 我能瘦多少?」
「我不能保证你具体会瘦多少 , 但你一定会瘦下来 。 如果你能在手术后按照要求 , 维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 大概率是不会反弹的 。 」
好的 , 这就够了 。
小珞向单位请了假 , 开始接受一系列术前检查 , 以检测她身体的各项指标是否达到手术标准 。
其中一项检查是睡眠监测 。 拿到检查报告后 , 小珞吓了一跳 。 她发现自己在检查过程中发生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症状 。 这种症状是由上气道软组织的脂肪沉淀引起的 , 会诱发多种慢性疾病 , 甚至可能会导致患者在睡眠期间猝死 。
「换言之 , 你可能睡一觉 , 人就没了 。 」
对手术的最后一丝顾虑被打消了 。 她想着 , 自己已经当了半辈子「死胖子」了 , 不能真的就这样「胖死了」 。
每个班里都有一个「死胖子」
小珞开始成为一个「死胖子」是初中时候的事 。
小时候 , 她是练乒乓球的 , 在体校长大 , 但十一二岁时因为伤病终止了训练 。 常年的高强度运动骤然停止 , 但她的食量却还是维持在了当运动员时的水准 , 一顿能吃三碗米饭 , 越吃越胖 , 越胖越饿 , 体内的脂肪就这样囤积了起来 。
初中三年 , 她的体重从 45 公斤涨到了 85 公斤 。 高考结束后 , 她便突破了 100 公斤的大关 。
对一个发育中的中国女孩儿来说 , 圆滚滚的身材是一个矛盾的存在——在家中 , 它会被传统的长辈看作是「有福气」 , 甚至是健康的象征 , 仿佛孩子越是白胖 , 越能证明家中殷实 , 不愁吃穿;但走出家门 , 来到伙伴和陌生人面前 , 它便成了羞辱和歧视的来源 。
小珞拒绝回忆她在青春期因身材而被同学取过哪些绰号 。 她感到难以启齿 。 「死胖子」大约是其中最文雅的一种 。
向她释放恶意的 , 不只是幼稚的同龄人 。 每年的校运动会期间 , 当全班同学在开幕式上表演队列阵型时 , 她只能在跑道外孤零零地站着 。 老师做出这个安排的理由很简单:她一个人能占到两个人的位置 , 走在队伍中 , 会破坏班级整齐划一的队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