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的都兰县热水墓地,有一个地方当地人称之为血渭,血渭这个词实际来源于蒙语,就是牧场的意思。在当地北岸最大的一座墓葬——血渭一号墓特别引人注目,它是古人当年利用山丘地形修建的墓地,在它前面行经的驼队,能够和它形成一个对比,衬得它好像是高原上的金字塔一样。当地人赋予了血渭一号墓很神奇的传说,把它叫作“九层妖楼”。近年来有一部电影叫作《九层妖塔》,就是根据这个传说来编撰的故事。
血渭这个墓地曾经多次被盗,青海的考古工作者对它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关于这个墓地的发现过程,实际跟一桩大案有关。2018年3月15日,公安机关破获了一个大案,称为“3·15大案”,在这个大案里发现了几百件被盗窃的古代吐蕃器物。另外,在一号墓发现的同时,考古人员在另一个地方还发现了一座砖室木室混合的墓葬。这个墓葬的发掘过程是非常有意思的,在发掘工作快结束的时候,考古队员们对它进行了全揭顶,一揭顶才发现,它的后壁还暗藏着一个暗箱,这种结构在以前所见吐蕃墓室里面是没有的。这个暗箱出土了两件东西。一件是金冠,出土时地上还散落着一些宝珠,表明它前面是挂有冕旒的。这个金冠是我们目前看到的吐蕃系统金银器里制作最精美的一具宝冠。另外一件是扳指杯,这个杯口部是曲形的,供奉在金冠的前面。这两件秘藏的器物,一件是戴头上的宝冠,另一件是喝酒的器物,显然这是墓主人生前最喜爱的遗物。通过这些金银器的发现,我们对吐蕃金银器有了更多了解,对过去传世的金银器也有了一个比较的标准了。
在都兰一号墓里面还出土了黄金的面罩。过去我们曾在新疆和西藏阿里地区也发现有一批类似的黄金面罩,它们和当时波斯萨珊流行的一些图案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类似这样的面罩,也在西藏西部的周边地区比如印度、尼泊尔以及吉尔吉斯斯坦等地出土过。这些发现,让我们想到一条史料——唐代《通典》里面说,当时在西藏西部地区的“羊同”,当地的酋豪死后要做一个外科手术把脑子和内脏取出,填进去珠宝和黄金,然后还要给死者做一个面罩。这段文字提供的线索,在相关考古实物出土之前,我们一直没有办法确认,现在可以证明这条记载是有依据的。这种黄金面罩发现的地域包括南亚和中亚地区,这也说明了其丧葬文化上的某些共性。由此,我们在观察吐蕃金银器的时候,也能够感受到它们带有的浓烈的欧亚草原文化色彩。
丝织品的文化密码
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下古代吐蕃的丝绸情况。
根据文献史料判断,吐蕃是不可能自己生产丝绸的。关于这一点,藏学家王尧先生有一段非常精辟的断言,他说,从历史记载看,唐朝时吐蕃人始终没有学会种桑、养蚕以及缫丝。那么,古代吐蕃的丝织品来源是什么呢?它或者来自于馈赠以及贸易,或者通过战争手段去掠夺。王尧先生是藏学大家,他讲的话是有根据的,因为生产丝绸是需要条件的,第一是需要有良好的种桑技术,需要桑树有好的品质,第二要能养蚕,这两条都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而吐蕃处于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带,恰恰缺乏这样温暖的生产条件。
目前我们知道,大约距今五千年前,我国共有三个地方可能是最早的丝绸产地:一个是1926年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考古人员发现了半个蚕茧,当时这个发现还出现了争议,有人怀疑是不是后期混入的。不过到了1958年,在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件丝绸制品,其生产时间大致在五千年前。到了20世纪80年代,考古人员又在河南荥阳青台村遗址发现了一大批丝麻实物,由此基本确认了中国先民在大约五千年前已经学会了制造丝绸。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丝绸开始向西传播。1929年到1950年间,考古人员在南西伯利亚发现了一座古代斯基泰人的墓葬,这个墓葬里就出土了丝绸,一共有五件残片,通过考古人员的研判,它们确定是来自中国的丝绸,跟丝绸同时出土的还有中国的铜器和漆器。在汉代,丝绸之路上的输出品中,丝绸、漆器和铜镜是三个大宗产品。这些丝绸的纹样,跟楚墓出土的丝绸纹样非常相似,学者们推测其来源应该是长江流域的楚地。
- 郑和下西洋选择从这里出发,成就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巅峰
- 惠普丝绸之路一战到底 -33度编辑勇闯无人区!
- 丝绸之路意义非凡,让中国成为世界中心,却不知最初目的是这样
- 托尼诺·毛里奇《丝绸之路:真正的全球化》
- 从“黑石号”沉船到江心镜……新加坡作家张露新书《丝路江心镜》,带你“探秘”海上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丝绸通过丝绸之路,从罗马到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千年精彩
- 文物收藏|丝绸之路的必经点,藏有近百尊的佛像,是我国的文化艺术瑰宝!
- 隋唐|唐朝对丝绸之路的控制与经营,安西四镇,焉耆与唐朝和西域的关系
- 邵学成:被遗忘的丝绸之路——从巴米扬大佛到龟兹大像窟
- 蜀地与外域往来频繁的见证!“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与交流”展在川博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