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朗|一座不像撞击坑的南部“巨无霸”——德朗达尔(Deslandres)( 二 )


 德朗|一座不像撞击坑的南部“巨无霸”——德朗达尔(Deslandres)
文章插图
图2德朗达尔撞击坑(1)曾被称为赫尔平原, 这名字来自坑底西缘形态清晰的撞击坑赫尔(2)。赫尔共有19座卫星坑, 其中两座较有名气的分别是赫尔A(4)和赫尔B(3)。赫尔的东南方紧贴着一座已受摧残的撞击坑遗迹(黑色箭头)。德朗达尔坑底的东北角是一片黑色斑驳区, 相信是火山碎屑沉积物(6)。莱克塞尔撞击坑(5)盘踞在德朗达尔南坑缘, 内里有一对并排 的小坑(白色箭头)。接壤在德朗达尔北面的是云海(7)。
德朗达尔自形成后, 不断受到外来物的撞击, 所以坑底上除了上文提到的平原区外, 差不多全都布满了大小不一的撞击坑, 有些更形成了坑链。最易寻找也是最显眼的, 是一串由5个小坑组成的坑链, 直径由4~6 千米不等, 直线排列, 位于坑底的东北角, 它的西北面是赫尔B。在正常视宁度之下, 125mm口径的望远镜也可以清楚辨认。在这串坑链的东北方, 有一片深黑色的斑驳区, 相信是火山碎屑沉积物, 在满月时, 色泽更是明显易见。
有兴趣观测坑链的同好, 可尝试用较大口径的望远镜去辨别另一串较富挑战性的坑链。这串坑链位于云海南岸和德朗达尔的北缘之间, 也刚好在赫尔B西北方不远处, 大约由6~7座直径2~4千米的小坑洞组成。在莱克塞尔之北不远处也有另一段排列比较松散的坑链, 非常值得去找找看看(图3)。上文提及的赫尔B是一座相当有趣的细小撞击坑, 直径约21千米, 坑缘非常完整和明锐, 只是在西北角有一个缺口, 相信是被溢出的熔岩冲崩了。回看赫尔B的坑底, 差不多被涌出的熔岩填满到坑缘之边, 用望远镜看来是相当平滑的。
 德朗|一座不像撞击坑的南部“巨无霸”——德朗达尔(Deslandres)
文章插图
图3德朗达尔的坑链群分布形势。箭头1所指的是最明显易辨的一串坑链, 箭头2和3所指的需要较大口径的望远镜才较容易辨别。
在满月到临时, 一幕极富戏剧性的观测故事曾经在德朗达尔坑底中部偏东之处发生, 惹来阵阵的疑云。缘起在17世纪时, 当时著名的月球观测家卡西尼(G.D.Cassini)在满月期间, 发现这处有一片白色的云雾, 延续了数天, 在其后的观测中, 同一地点却出现了一座细小的坑洞; 这地点后来被称为卡西尼光点(Cassini Bright Spot)。
在近代的观测中, 确定这颗光点其实是一座直径只有约4千米的赫尔Q撞击坑(图4), 它形成的时间比第谷撞击坑还要晚一点, 因而它的溅射物仍未被风化转暗, 反照率非常高。满月时, 在高光照下, 呈现了一 片光斑的形态, 掩盖了撞击坑的本体; 在低光照时, 光斑转为暗淡, 撞击坑本体便突显了。有兴趣的读者, 可尝试在满月前、满月和满月后观察赫尔Q的形态变化, 看看能否也有一片云雾在眼前的感受呢?
 德朗|一座不像撞击坑的南部“巨无霸”——德朗达尔(Deslandres)
文章插图
图4卡西尼光点不是一片白色的云雾, 而是一座非常年轻的撞击坑德朗达尔Q(黑色箭头), 它的溅射物反照率非常高, 在满月时, 看起来像一片云雾遮蔽了撞击坑的本体。
另外,在月龄8日(约农历初八~初九)和22日(约农历 21~22日)前后, 观测德朗达尔的日出和日落的景象又是不一样的感受, 但见坑底上的大小坑洞, 在斜阳照射下, 那种玲珑浮凸的姿态展现在眼前, 真是美不胜收。
朝阳下
 德朗|一座不像撞击坑的南部“巨无霸”——德朗达尔(Deslandres)
文章插图
图5在日出的斜阳照射下, 德朗达尔撞击坑底上的地貌都显得玲珑浮凸, 极富立体感。
夕阳下
 德朗|一座不像撞击坑的南部“巨无霸”——德朗达尔(Deslandres)
文章插图
图6斜阳夕照下, 德朗达尔撞击坑底上大大小小的撞击坑争相涌现在眼前, 而投下影子的长度也达至极远, 尽显壮观之势。
责任编辑张长喜
《天文爱好者》推荐订阅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