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 沙县小吃:“中国最神秘组织”的逆袭记( 二 )
" 饮食相融的同时 , 沙县人也继承了客家先民敢闯敢当、四海为家的精神 。 " 张昌松说 , 当地有句说法 , 沙县人创业是 " 四根竹竿撑起块塑料布 , 两个煤炉伴只扁肉锅 " , 拿出看家本领 , 用最简单的工具做出最美味的小吃 。
文章插图
小吃业主第一站是省会福州 。
" 开始是亲戚带去福州 , 没有钱的就从流动摊点干起 , 挣些本钱后就租店面 , 发展特别快 。 " 张昌松说 , 最初很辛苦 , 起早贪黑 , 他对最初的创业艰辛记忆犹新 。
这么辛苦 ,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村民愿意去?
" 我们在家穿的解放鞋 , 住的泥砖房 , 一下雨就漏风漏雨 , 但出去做小吃生意的邻居亲戚 , 过年回来都是穿两三百元的皮鞋 , 房子很快就换成红砖房 。 " 张昌松表示 , " 扁肉是砖头 , 拌面是钢筋 " , 先出去闯荡的小吃人用扁肉和拌面 " 捞 " 来了财富 , " 爱拼才会赢 " 被沙县人所信奉 。
靠着自己的打拼以及带领父老乡亲走进城市 , 在 20 世纪 90 年代 , 福州城里最多时有 2000 余家沙县小吃 。 福州市场饱和后 , 村民们开始往闽南厦门、泉州、漳州等地扩张 , 最后扩张至龙岩、莆田、南平等地 , 迅速占领省内市场 。
艰难征服长三角人的胃口
但省内市场有限 , 不满足小市场的沙县人 , 将目光瞄准了更广阔的省外 。 " 当时大约有 3000 家沙县小吃店从福州搬离 , 我就是其中之一 。 " 夏茂镇长阜村村委会委员林英江告诉采访人员 。
这一时期走出去的沙县小吃业主 , 与沿海地区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契合 , 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 , 而 " 一元进店、两元吃饱、五元吃好 " 沙县小吃正好满足进城工人群体的喜爱 , 填补了中低端市场空白 。
文章插图
△中国城镇化进程与沙县小吃门店扩张趋势相契合 数据 / 国家统计局、沙县小吃同业公会 图 / 现代快报
" 现在讲扁肉、拌面、蒸饺、炖罐是沙县小吃的‘四大天王’ , 这是我们小吃业主在经营过程中摸索出来的 。 " 林英江说 , 这几样荤素搭配、兼具口感和营养 , " 关键还是饱腹感强 , 淀粉、花生酱都能让顾客吃饱有力气干活 。 "
沙县小吃往南走是珠三角 , 当时东莞、广州、深圳有大量产业工人 , 对沙县小吃需求巨大 ,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 , 广东成为沙县小吃的最大阵地 。 2001 年 , 沙县在广东各大城市的店面达到 6000 多家 。
往北走便是长三角 , 尽管长三角也是产业工人的聚集地 , " 但沙县小吃在长三角 , 尤其是上海的征途并没有那么顺利 " , 张鑫表示 , 江南本身就有非常多的特色小吃 , 沙县小吃知名度不够 , 很难进入当地主流餐饮市场 。
文章插图
2002 年 , 沙县小吃重新变换了策略 , 从品牌、口味入手 , 加大宣传力度 , 并对小吃店的服务、经营方式进行了升级 。
" 我们在上海城隍庙举办了两天的沙县小吃推介会 , 一下子就打开了局面 。 " 张鑫回忆道 。
经过两年摸索与经营 , 2004 年 , 沙县小吃在上海的店面达到 1000 多家 , 上海的成功 , 让沙县小吃迅速在长三角各类城市开枝散叶 , 其规模迅速超过珠三角 。 数据显示 , 目前长三角是沙县小吃第一大市场 , 在沪苏浙皖四地共有 3.8 万家小吃门店 , 占全国门店的 43% 。
征服了长三角人的胃口 , 沙县小吃江湖地位也由此奠定 。
沙县官方在背后的持续推动
为何沙县小吃能够在短短二十多年间一跃成为国民小吃的 C 位?背后 " 推手 " 是谁?
" 最开始是农民自发在外经营 , 以小吃业谋生 , 但至 1997 年 , 沙县县委县政府调研发现小吃业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产业 , 便开始鼓励和推动发展 。 " 沙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黄福松告诉采访人员 。
- 高配版酸辣螺蛳粉,在家就能吃到的名小吃,快来一起嗦粉
- 70岁老奶奶路口卖“稀罕”小吃,2元一个被哄抢,买家:不多见
- 石家庄排行前十的名小吃,你吃过几个?网友:我就吃过烧饼!
- 火火火!广元街头的这些人气小吃,千万别错过
- 火遍全泉州的传统小吃,我们在家就能复刻,味道一样钱却省了一半
- 教你制作经典小吃驴打滚的详细教程,简单实用,只要掌握几个窍门一学就会
- 此人气小吃,软软糯糯,甜辣可口,一次得做两盆,家人抢着吃!
- 这5种冬季小吃,补气血、益身心,是不得不吃的滋补佳品!
- 老照片:90年代的那些街头小吃,每一张都看得流口水
- 90岁老人街边卖传统小吃,结账时老人的一句话,让人感到“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