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没|翁偶虹谈《赤桑镇》:曾是埋没多年的“冷戏”( 二 )


在吴妙贞一方面,通过唱工,表现了她乍见包拯时盛怒之下的眦裂发指,沉痛悲愤;由于舐犊情深而埋怨包拯为什么不徇私枉法的糊涂心理;由于包拯的据理而陈,引起她追述哺育包拯的往事而斥责包拯为忘恩负义;由于包拯的正义折服,使她豁然开朗而明辨了大是大非,但又感到暮年丧子,晚景凄凉而心灰欲殉;由于包拯说出“养老送终弟承当”,使她感到生活上更崇高的慰藉而敬酒勉行。在包拯方面,通过唱工,表现了他在铡侄之后心情上不无波动;面对嫂嫂的盛怒悲愤而婉转陈情;为了不能取得嫂嫂谅解而据理相辩;为了端正自己的公私分明而阐申正义;为了争取嫂嫂的彻悟,在感戴哺育之恩的同时,提到曾受嫂嫂训教而做了清官,借以博得嫂嫂对他的铡侄行动予以同情;为了进一步地劝慰,在他们不同于一般的叔嫂关系上,表示“百年之后弟就是戴孝的儿郎”,最后终于博得嫂嫂的谅解,在她“劝包拯爱黎民永做忠良”的鼓励下,决定更兴奋地施展他那执法严明赤心为民的抱负。这两个人物感情与理智的冲突,思想感情的变化,不是简单的。这些复杂曲折的思想感情,都是通过唱词的安排而表达出来,这就是唱工戏的艺术特点最突出之处,正视了这样的艺术特点才能收到唱工戏的艺术效果。
《赤桑镇》的剧本根据唱工戏的艺术特点进行了整理,但如何通过唱工,使观众在领受剧本内容的同时,而又为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所感染,满足了艺术的美的享受,那又要看演员怎样发挥唱工艺术的魅力,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相互结合。裘、李两位积累了唱工艺术的丰富经验,掌握了最主要的一点,那就是根据剧本所赋予的人物思想感情转折变化的关键,适当地使用唱腔,运用唱腔,发挥唱腔,移宫换羽,斟字酌声,使观众怡心悦耳,荡气回肠。这里既不使人有单纯的“花腔”、“卖头”之感,又使人觉得正是剧中人在思想感情转折变化处自然的抒发和宣泄。
例如吴妙贞乍见包拯,劈头一句所唱的“见包拯怒火满胸膛”;包拯婉转陈情,唱到“怎奈这王法条条……”,吴妙贞紧接下半句“你昧了天良”;包拯重申“按律严惩法制伸张”;吴妙贞紧接一个“住口”,接唱“你休要花言巧语讲”;以及包拯在一段念白之后唱的“自幼儿蒙嫂娘训教抚养”,直到“弟若徇私,上欺君,下亏民,败坏纪纲,我难对嫂娘”;吴妙贞紧接着唱的“听包拯一席话暗自思量,他一心秉正,公而忘私,方算得盖世忠良”,直到“倒不如我碰死在赤桑”;包拯取孝巾后紧接着唱的“望嫂娘休流泪,免悲伤,养老送终弟承当,百年之后弟就是戴孝的儿郎”;吴妙贞紧接着唱的“小包拯他把那赔情话讲”和同一段中的“表一表愚嫂我一片心肠”,直到“为百姓公废私理所应当”。这些地方,在不同程度上都运用了腔调的变化,使观众得到了唱工艺术的享受,同时又表现了剧中人物应有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至于包拯初上场的段[原板],和全剧结束时下场唱的一段[快板],虽然没有突出的唱腔,而“宛如王谢堂前燕,翩舞春风便不同”,使人感到包拯的出场,是接续着前面《铡包勉》下场时“书信下到合肥(有腔)县,你与我多多拜上嫂娘亲(有腔)”的思想感情;包拯最后下场,表现出矛盾结束,正义胜利,既兴奋而又自勉的情绪。
《赤桑镇》在唱工上取得了好的成绩,正因为是符合了唱工戏的创作规律。这还可以用前面所提到的几出唱工戏来印证。那几出唱工戏之所以流传至今,为群众所欢迎,都是因为掌握了这个规律:在人物思想感情转折变化的关键上,适当地使用唱腔,运用唱腔,发挥唱腔。例如《二进宫》里,李艳妃那句“你道他无有篡位心肠”,杨博那句“吓得臣低头不敢望”,不论是千回百转,或拔高突起,在给观众唱工艺术享受的同时,恰当地宣泄了当时的李艳妃、杨博的思想感情。
埋没|翁偶虹谈《赤桑镇》:曾是埋没多年的“冷戏”】更显明的,如《三娘教子》王春娥、薛保在对唱中间,凡是接口唱的头一句,差不多都是用腔的,而用腔的结果,不仅是满足了观众的艺术享受,更重要的是鲜明地表达了剧中人思想感情的转折变化。甚至像《白良关》、《御果园》、《铡美案》那一类型戏里的[散板]唱工,同样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可见唱工戏里,不论上板的唱与不上板的唱(如[散板]),一样能够发挥它的主导作用。在一出唱工戏里,也不能轻视[散板]。“有经验的演员,都会知道唱好了[散板],是比唱好了[慢板]、[原板]还要费功夫的。《赤桑镇》里的[散板]不多,尽管是几句,而裘、李两位珍惜它如同珍惜上板的唱一样,所以整个《赤桑镇》里的唱工,神完气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