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李宝平:“黑石”沉船所见唐代国际贸易与艺文交流( 三 )


第三部分
总结
 交流|李宝平:“黑石”沉船所见唐代国际贸易与艺文交流
文章插图
最后,李老师对讲座内容做出总结:
其一,“黑石”号瓷器,许多确实是面向中东生产的,但难说是严格意义的定制。
其二,“黑石”号的大型瓷罐,是专门作为货品外包装生产的,和后来专为东南亚日用而生产出口的陶瓷罐不同;“黑石”号中小型罐的生产属性可能类似大型罐。
其三,还不能排除“黑石”号的中国货是通过室利佛逝的中转贸易获得,但更可能的是中东远航广州(或扬州)的直接贸易。
其四,巩县窑白地绿彩器,是经窑址调查发掘半世纪后才有所发现报道,未发现不一定等于没有,世界复杂程度常常超过我们所能理解和归纳,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
其五,尽管“黑石”号因不是专业考古发掘,有信息缺失较为遗憾,但学者们协作多方努力,仍能逐步澄清不少问题。“黑石”号资料整理者陈玉秀女史(时海德堡大学博士生、现台北故宫策展人)当年极力建议打捞方将出水文物成批出售给博物馆,而非只求图利分散拍卖,李老师感谢她们保证了资料的相对完整。
李老师介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秦大树教授最近的研究,说明中国瓷器早期的大规模外销中,陆地丝绸之路也极重要。对“黑石”号及丝路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空间很大,将是几代考古人的使命。“黑石”号及丝绸之路体现了唐朝的工艺科技实力,以及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影响力,展示了一个自信从容开放繁荣的伟大时代,也说明了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的重要性。
讲座的最后,李老师对参会人员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悉心的解答。王全玉老师对讲座进行了简要总结和致谢。本次讲座采取线上形式,吸引了近200名山东大学考古文博专业师生及全国各地考古文博单位的同仁参加。
文字 | 龙莎莎
编辑 | 杜婷婷
交流|李宝平:“黑石”沉船所见唐代国际贸易与艺文交流】转载自 SDUICH研究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