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李宝平:“黑石”沉船所见唐代国际贸易与艺文交流

2020年11月29日晚,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长风论坛(鳌山033期)之“‘黑石’沉船所见唐代国际贸易与艺文交流”讲座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英国牛津大学考古学院名誉研究员李宝平老师担任主讲嘉宾,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王全玉老师主持。
在讲座开始,李老师对“黑石”号沉船的背景、出土货物,唐代的工艺科技实力和国际贸易等相关问题做了一个简单的概述。讲座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黑石”号背景简述
李老师介绍了“黑石”号船体性质、航线、年代、出水时间、货物数量等。“黑石”号是来自中东伊斯兰阿拔斯王朝的阿拉伯船,满载瓷器等中国产品返航时沉于爪哇海。其航线与贸易模式有两种可能:其一,从波斯湾(可能是伊朗希拉夫港,唐名尸罗夫)远到广州或扬州的直接贸易(途中可能停靠某些港口);其二,从波斯湾到印尼苏门答腊岛的中转贸易(当时室利佛逝为贸易强国)。“黑石”号的年代比较清晰,货物中有一件长沙窑瓷碗,外壁在入窑烧造前刻有唐敬宗纪年“□□□寶曆二年七月十六日”,为公元826年。结合考虑多重线索如其他陶瓷的年代风格、历史背景考察等,可知“黑石”号沉没于826年之后数年。
“黑石”号发现于1998年,印尼勿里洞岛附近。沉船附近有黑色大礁岩,有人认为该船是碰撞这块礁岩而沉没,故定名为“黑石”沉船。经印尼政府批准,沉船遗址由德国公司“海底探索”(Seabed Explorations)主持,于当年及次年进行了两季发掘打捞。出水器物约6万件,材质多样,绝大多数是陶瓷,主要是5万多件长沙窑瓷碗。另有许多器物未能打捞出水,渔民盗捞等流散的也不少。估计损折率约为20%,据此推算黑石号原载货物约7万件,约25吨。这批出水文物大部分转移到新西兰保存,并进行脱盐等文物保护处理。之后出水文物小部分分给印尼政府,约7500件。在邱德拔遗产基金慷慨捐助下,其余的成批于2005年为新加坡政府所得,共53227件。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专设邱德拔展厅,于2015年开始长年展出黑石号文物,目前少量临时借展于上海博物馆。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2017年也征集到了162件(套)黑石号出水陶瓷。阿曼政府资助,以其首都命名的黑石号复原船“马斯喀特之宝”,2010年从阿曼经5个月航行到达新加坡,赠与新加坡政府。
“黑石”号沉船为阿拉伯传统缝合船,完全用绳索缝合船壳板,不用任何铁钉、木榫等。建船用木材是非洲所产如桃花心木(Afzelia africana)、缅茄(Afzelia bipindensis)等,船应该是在中东建造的。缝合船体用的绳索和防水用的填料,状况很差难以科技检测,推测可能是东南亚树种材料制成,由此推测“黑石”号可能曾在印尼大修,重新缝合。对这种缝合船来说,远航途中这样的重缝既有需要,也属可行。
 交流|李宝平:“黑石”沉船所见唐代国际贸易与艺文交流
文章插图
第二部分
“黑石”承载的重要器物介绍与几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首先,李老师展示了许多珍贵的货品。金器中较受关注的有一件胡人伎乐纹八棱金杯,一对双雁纹四曲长杯等,另有两公斤多金箔。此外,“黑石”号还发现陶瓷模仿贵金属制造的实例。出水银器有各式鎏金银盒,提梁鎏金银壶,四曲花口鎏金银碗等,以及18枚中国银铤。出水中国铜镜28枚,主要属唐代不同时期,其中两枚分别为汉代和六朝风格。另有1枚苏门答腊铜镜。铜镜中最受关注的是多处文献记载的扬子江心镜,为首次发现实物。镜背铸有铭文“唐乾元元年戊戍十一月廿九日,于扬州扬子江心百炼造成”(公元759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齐东方教授引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有关记载,提出“黑石”号上铜镜是否有曾用于奉祭海神,值得思考。黑石号也载有大量铅锭,是压舱物兼货品,全部重量估约10吨。打捞出水数十枚,海底还留有2000多枚。
其次,李老师介绍了“黑石”号沉船的主要船货—长沙窑瓷碗。九世纪时,长沙窑陶瓷行销全世界,如伊朗港口希拉夫和日本冲绳墓葬等出土的长沙窑瓷器,与黑石号极为相似。“黑石”号中有几件长沙窑瓷碗装饰有特殊铭款,如产地和作坊落款“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樊家记”(长沙窑窑址至今仍有地名石渚湖);唐诗如“孤雁南天遠,寒風切切驚。妾思江外客,早晚到邊停”;国内通常功用如“荼盏子”等。“黑石”号的长沙窑瓷器中有一些无疑是专为中东市场生产的,如带阿拉伯文者。但这些特别的中文铭文提示,船货的大部分可能并非严格意义的定制专供外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