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世俗与典雅的双重交响:透过宋代社会文化,谈谈南宋小品画为何兴盛

相比宋以往的朝代,宋在国家制度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而宋代国家制度转型催生了"士大夫文化"和"世俗文化"两种迥异的文化形式,也就是"雅"与"俗"二型。
在一般认知中"阳春白雪"之"雅"与"下里巴人"之"俗"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审美品味,但有趣的是,始于三国,兴于两宋的"小品画"不仅题材广泛,受众也极广。"小品画"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市井百姓,都备受推崇和喜爱,可谓是"雅俗共赏"之典范。
 双重|世俗与典雅的双重交响:透过宋代社会文化,谈谈南宋小品画为何兴盛
文章插图
一、 何为“小品画”何谓"小品"?
语出自佛教,样本为大品,简本为小品。引申"小品"入书画领域:"小品画"不是特指某种题材或风格的绘画门类,而是以画作的尺幅为标准来界定的画作,其常见的形式也就是人们惯知的"小巧精致"的扇面、斗方和册页。
"小品画"多为即兴之作,往往是作者"借物喻情"的兴趣之作。"小品画"注重"意"和"趣",笔法精妙而简练,犹如一首诗篇,笔简意深、耐人寻味。人们常将对"小品画"的鉴赏称为"读画"。文为读,画为赏,唯有画中有文才可读。因而,小品画也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当中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
二、 两宋时期“小品画”达到高峰,尤其以南宋时期为最盛再看"小品画"的发展。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就有记载三国时期"杨修误点成蝇"的故事,由此可推测"小品画"的雏形可以追溯至三国年间。南北朝也有些许画家青睐于"小品画"的绘制。至唐代"小品画"的形式才日渐丰富,但多依附以生活用品的形式存在,终究没有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直到至两宋时期"小品画"才达到高峰,尤其以南宋时期为最盛,画家们开始追求和构思极小画幅的构图。时已有以边角之景入画闻名的"马一角"马远和"夏半边"夏圭。
 双重|世俗与典雅的双重交响:透过宋代社会文化,谈谈南宋小品画为何兴盛
文章插图
南宋 马远《邀月赏梅图》
三、 南宋小品画兴盛:世俗与典雅的双重交响究其兴盛之根源,必然离不开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文章将以"南宋"为探究点,结合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探析南宋小品画兴盛的原因。
(1) 小品之雅:画间微透诗书意
帝王之好:宋代"小品画"的兴盛,与上层统治者的喜好有着极大的关系。宋朝历代统治者都对书画颇为喜好,在宋朝皇室大集天下善画之人的社会风气带动下,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市民阶层,开始追捧高雅的绘画艺术欣赏活动。
尤其北宋末期,徽宗赵佶酷爱艺术,他还发展了宫廷绘画,广集画家,创造了宣和画院。同时,画院正式成为科举制的一部分,被称为"画学"。予官职的制度,有力的促进了宋代绘画的兴盛。而其中"命题考核"的方式促进了"小品画"的兴盛。
南宋绘画评论家邓椿的《画继》有记载:"命题诗"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拔得头筹者画的是一人卧于船尾,船夫吹笛。这幅画意指无人渡河,船夫清闲。"竹锁桥边卖酒家"一题,获胜者画小溪木桥,桥后竹林丛生,高挂酒旗。画虽未有酒店,却其意深远,表现了"锁"字的含义,给人以无尽的回味。这激发了画家在创作时以巧妙的构思来加以形象的描绘,也是 "小品画"意趣的发展。
 双重|世俗与典雅的双重交响:透过宋代社会文化,谈谈南宋小品画为何兴盛
文章插图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在南宋时期发展极盛,理学讲究"即物穷理",即主张接触事物时要穷尽其理,意指对客观事物的考察和认知。尤其到南宋时期,理学成为正统的哲学,在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上都对人们产生了客观的影响。
受到理学 "格物其穷"的影响,画家更加注重观察绘画对象的特征,以写实风格为主。 宋明理学所强调"心性之感"也促使画者融山水、花鸟、界画为一体,并以环境衬托人物活动,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画面构图上也更加有趣味性。因而在宋明理学的影响下,南宋的"小品画"带有真实而精致的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