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苏孝林的出路,不同寻常的创意与陈维亚的舞蹈( 二 )


《大梦敦煌》的正式排练是从2000年2月12日(正月初六)开始的。这本是过年的日子,但在兰州歌舞剧院的练功厅里,却是一派热烈又庄严的气氛。几位编导分别指导编排不同的人物塑造动作,演员们虽然气喘吁吁,但都不休息,积极的心态让他们不怕累、不怕苦。舞蹈排练非常辛苦,看着他们认真投入地排练,我真有几分感动和羡慕。
为了追求最佳演出效果,全体创演人员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艰辛。汗水、泪水,尽情挥洒;笑声、歌声,尽情展现;苦和累,勇敢承担。因为他们知道,精美的艺术,凝聚着艺术家的汗水和智慧。
为了不受干扰,这台戏实行全封闭创排,每天排练10多个小时,一天吃两次盒饭。紧张密集的排练持续了整整80天。
不同寻常的创意
作为当时的副市长,自从分管文化工作以来,出一台精品舞剧一直是我的梦想和使命。
要出精品,关键是要有好题材,找对主创人,选准好机制。有些选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琢磨和准备,《大梦敦煌》就是经过了三年酝酿、三年创排,才最终与观众见面。
 艺术|苏孝林的出路,不同寻常的创意与陈维亚的舞蹈
文章插图
1994年8月,在《西出阳关》获得巨大成功的时候,我向苏孝林院长提出一个问题:“《西出阳关》之后该怎么办?”
大型舞蹈诗《西出阳关》,凝聚了西部文化艺术、西部人的情感与追求,风格独特,轰动海内外。我们应该再创作一部有故事情景的舞剧,将来这两部剧可以作为兰州歌舞剧院的传统保留剧目。
这一梦想深藏在我的内心,成为最强烈的渴望,挥之不去。当时之所以有这样一个考虑,是因为我从《西出阳关》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苏孝林善于开发利用全国艺术人才资源的能力。
1997年5月,兰州市召开了一次在文化系统有影响力的大会,会议对兰州文化工作改革有一个基本思想:“文化工作不抓创作、不抓繁荣就没有地位,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作用。文化工作千头万绪,但要抓重点,抓‘两手’,一手抓创作,一手抓改革。文化体制的改革,不是为改革而改革,而是要通过改革适应市场需要,通过改革促进文化发展繁荣,通过改革来增强文化部门自身的活力。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改革就是失败的。”
 艺术|苏孝林的出路,不同寻常的创意与陈维亚的舞蹈
文章插图
会议明确提出要把优秀的创作人员集中起来,围绕“做西部文章,创国内一流”的思路,集中精力、人力、财力,出精品。再创排一部超过《西出阳关》的舞剧,选题创意把敦煌作为第一考虑。此时还没有剧名的《大梦敦煌》就这样开始孕育了。
开始的想法就是从敦煌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我省独具特色、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品牌。
在总结《丝路花雨》《西出阳关》等文艺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做西部文章,创全国一流”的文化艺术发展思路,第一个代表性艺术产品由兰州歌舞剧院启动。
我和苏孝林院长商量,实现精品目标,必须以创新思维抓舞台艺术精品,采用“优优结合”的机制,即用我们自己最优质的文化资源和全国最优秀的艺术人才联合起来创作。
 艺术|苏孝林的出路,不同寻常的创意与陈维亚的舞蹈
文章插图
苏孝林提出可聘请北京舞蹈学院编导陈维亚、国家一级作曲家张千一、总政歌舞剧团词作家赵大鸣、中央歌剧院一级舞美设计师高广健、总政歌舞团高级灯光设计师沙晓岚等加入创作班子。
这些人都是当今中国舞蹈艺术领域的顶级编创人员,应该是最适当的人选,我表示完全赞同,让他马上联系确认下来。
信息很快传回兰州,我们的想法、要求和他们的兴趣、愿望一拍即合!好题材找到了好的主创团队,共同开始了一段难忘的、卓有成效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