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土楼与土楼人的故事( 三 )


圆形土楼的造型极富艺术感,同时也兼顾着实用性。从建筑学角度来看,圆形土楼的采光和通风都较为平均,风阻较小,受力均匀,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相较于出现得更早的方形土楼,圆形土楼解决了方楼内通风差、光线暗、靠近木质楼梯的房间噪音较大等问题。圆形土楼内的房间的朝向差异也不明显,这方便了家族的内部分配。此外,用同样周长可以围成的圆形比方形的面积大,因此圆形土楼还拥有比方形土楼更大的内院空间。
如今,客家土楼已经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多分布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漳州市南靖县等地,其中以永定区最为集中,总数达两万余座。
2008年7月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六群四楼”,即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初溪、洪坑、高北土楼群及衍香楼、振福楼,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田螺坑、河坑土楼群及怀远楼、和贵楼,漳州市华安县大地土楼群。
世界遗产委员会如此评价中国“福建土楼”:“它是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
楼育人,人养楼
承启楼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高北村,这幢巨大的圆形土楼始建于明崇祯年间,经过三代人,80余年的努力,最终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建成,成了一幢江氏家族楼。
承启楼因其高大与雄伟而著称,被人们誉为“土楼王”。曾有一首描绘承启楼的童谣如此唱道:“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承启楼之名取“承前启后”之意,在承启楼大门两侧刻有一副门联,上书:“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此联亦为江家人的祖训,教导江家后辈子孙要继承祖辈勤俭的美德,并专心读书与务农。在祖训的教诲下,承启楼中的江氏后辈们同堂生活、同堂学习、同饮水、同出入,和谐相处。
三百年来,承启楼内人才辈出,成就了江氏家族的辉煌。江恩庆就出生、生活在承启楼里。“我们客家人好客爱茶,喜欢以茶待客。”江恩庆一边倒茶一边说着,虽然如今已经是86岁的高龄,但他倒茶的手很稳,小小的茶杯外没有溅出一滴水。此时是上午,江恩庆刚刚买完菜回家。他的生活很规律,早上从位于土楼三层的睡房下楼,出门买回一天的食材,午饭晚饭都是亲自下厨,晚上看看电视,10点准时上楼休息。这也是他自1996年退休后的日常生活。
土楼人大多以务农为生,在江恩庆年轻时,由于家中的田地较少,农闲时,他还会外出去做其他的工作补贴家用。江恩庆回忆,那时土楼里的很多年轻男人都外出打工或做生意赚钱,“还有出洋的,做什么的都有。在外面赚了钱都会回来拿给家里。”他说,从土楼里走出去的人都时刻挂念着家里,尤其是逢年过节和农忙的时候,一定会拿钱回来,改善家里生活并帮着务农。
“土楼人都很团结,很热情,人们都会帮来帮去,今天我帮你,明天你帮我。特别是小孩子,很喜欢住在土楼里,人很多,很热闹。逢年过节,各家做了好吃的东西都会一起吃,很有年味。有人家杀猪了,猪血和猪肉就会分给土楼里的每一个人。”聊起土楼里的生活,江恩庆脸上总是挂着笑,他手舞足蹈,神情依然如当年那个在土楼里“串家”的孩子。
江恩庆有5个子女、4个孙子和4个曾孙,子女和孙子也都出生在土楼,按他的话说,每逢过年发完红包,他的口袋就全空了。然而,如今“四世”却并不“同堂”。“我们家族很大,不过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走了,我的子女们和很多兄弟姐妹都搬出去住套房了。我老伴去世后,我儿子叫我也去住套房,我最多住两个晚上就不想住了。外面很多生活习惯都不一样。(套房)也不像土楼里人来人往,太封闭了,没有土楼里热闹。(家中)现在只有我自己还住在土楼里。但我的兄弟姐妹、儿女孙子们都经常来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