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土楼与土楼人的故事


 客家人|土楼与土楼人的故事
文章插图
初溪土楼古村落
 客家人|土楼与土楼人的故事
文章插图
如升楼内景
 客家人|土楼与土楼人的故事
文章插图
承启楼内的居民
 客家人|土楼与土楼人的故事
文章插图
建造土楼的夯土工具
 客家人|土楼与土楼人的故事
文章插图
集庆楼内景
 客家人|土楼与土楼人的故事
文章插图
“土楼王”承启楼
 客家人|土楼与土楼人的故事
文章插图
五凤楼“福裕楼”福建土楼永定景区供图
 客家人|土楼与土楼人的故事
文章插图
方形土楼“绳庆楼”
 客家人|土楼与土楼人的故事
文章插图
“土楼王子”振成楼“土楼好啊,土楼里的人也好。我的家族世世代代住在土楼里,到我已经27代了。在土楼里住得舒服,在外面住不习惯。”86岁的江恩庆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他说,他出生在土楼里,生活在土楼里,一辈子都没有离开土楼。
“我们小时候,一到吃饭的时间,土楼里的孩子没有一个坐着的,都是在楼里光着脚跑来跑去。一手端着饭碗,另一只手提着裤腿怕绊倒,边跑边笑,那真的是热闹。”1986年出生的廖玉连回忆着自己的童年时光。她如今在土楼里做讲解员,向八方来客讲述着自己“家”里的那些事。她说,能一直望着土楼,守着家人,是最幸福的。
“土楼是祖先留下来的珍贵遗产,也是客家人繁衍生息的安身之地。保护土楼是我们客家人义不容辞的职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客家土楼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松生捧着自己绘制的一张张土楼工程图语重心长地说,“土楼如果倒了,那就太可惜了。”
这是一个关于土楼与土楼人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那一幢幢或圆或方、乌瓦黄墙的土楼中,那里弥漫着人间的烟火气息,也沉睡着如星辰般浩瀚的传奇历史。
客家人的堡垒
土楼的故事要从客家人说起。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本是由中原地区向南迁徙的汉人。在历史上,客家先民至少经历了3次较大规模的迁徙。第一次迁徙发生在晋代,起因是“五胡乱华”,一批汉人由黄河流域迁徙到长江一带。第二次迁徙发生于唐末。为了躲避战乱,人们继续向南迁徙至福建、江西南部等地。之后大约从唐末到宋初,这些南迁的汉人与当地的土著和少数民族渐渐融合,进而在闽粤赣边区形成了以南迁汉人为主体的客家民系及客家文化。客家人第三次迁徙是在宋朝末年,当时金兵南侵,一些客家先民便从闽粤赣边区继续向广东省迁徙。
漂泊为“客”的客家先民聚族而居,以抵御自然灾害、野兽和盗匪的侵袭。与此同时,他们传承并运用源自中原的古老的生土夯筑技术,使之与南方的木结构建筑技术相结合,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建造起了粗陋却相对牢固且具有防御功能的堡、寨式楼屋,以供较大的家族居住。这些堡、寨式楼屋后又经过削薄墙体厚度以及在墙体中埋入杉树枝或竹片作为“墙骨”等改造,最终形成了如今的土楼。
可以说,客家土楼经历了从简陋到精致的演进过程,打破了其他民居类建筑平面铺展与多重递进的建造格局,创新出了向空中延伸的高层建筑模式。
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客家土楼发展出了三种主要的类型,即五凤楼、方楼和圆楼。五凤楼类似于北方的四合院,只不过为了提升防御能力,各个厢房均被建得更高,五凤楼沿建筑中轴线由前到后依次为下堂、中堂和上堂(主楼),合称“三堂”。下堂即门厅;中堂为单层,用于家族聚会的大厅;主楼一般有三至五层,供主人居住,底层中央为祖堂,供奉祖先牌位。三堂之间以天井相隔,厢房设在左右,并与横屋相通。横屋为条形的长屋,与中轴线平行而建,同样用于居住。建筑屋顶多为歇山式,屋顶坡度较为舒缓。五凤楼以主楼为中心,左右横楼宛如舒展的两翼,气势仿佛展翅之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