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听范仲淹此言,不觉大恸,这是作为改革家惺惺相惜的情感联通,也是作为后辈对老师可能的改革未成身先死而惋惜。他不禁一跪触地,恭敬行弟子叩拜之礼,一面动情而言:“先生不弃,学生愿追随座下,接过改革火种。”
多日来的敞开心扉,让范仲淹看到了一个继自己之后可能崛起的改革新星。他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一位难得的人才,如果他能接过自己的改革大旗,这将是自己求之不得的天缘。于是他俯身伸出双手,挽起王安石,一面温言道:“能得君为弟子,仲淹之幸也。君需牢记一条,将来倘进中枢,主持改革大计,万不可忘兴书院、振文教。”
“学生记下了。”
范仲淹与王安石这次西子湖畔的师生相见,完成了北宋历史上这一前一后两位改革家的心灵交汇。范仲淹的改革火种,也经由这次相见,在王安石心中点燃。
北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从鄞县一步一步进入国家权力中心的王安石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不忘老师当年的提醒,兴学成为这次改革的重要内容。这次兴学,较范仲淹的第一次兴学,虽然思路一致,但对帝国文教系统的改革更深入、更全面和更彻底。
一是继续改革太学,首倡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太学生员依照学业程度,通过考核依次升舍;二是扩建和整顿地方官学,设置学官,负责管理当地教育,帝国还为州县学府提供学田,保障物质条件;三是恢复和创立了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培养帝国专才;四是编撰统一教材。帝国设立经义局,王安石本人亲自修撰《诗》《书》《周礼》三经义,官方考试、讲经皆以此为本。
范仲淹和王安石的改革,总体上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这两次兴学,却是两人的改革中受到冲击最小的部分,一个核心的原因就在于兴学利大于弊,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北宋一朝,还有一次兴学,就是权臣蔡京在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主持的崇宁兴学。尽管提起蔡京,大多数人都并不喜欢,但崇宁兴学的具体内容中,依然有一点功绩不能忽略,即将官学推广到帝国的基层政权,设置县学。至此,帝国的官学便形成了遍布全国州县的学校网络,这在数量上和规模上,以及分布的范围上,都远远地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兴学。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历史应该给蔡京说句公道话。(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青山流水读书声 作者:庞惊涛|连载03| 惊涛】庞惊涛,四川南充人,居成都。自署云棲阁主,号守榆居士。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成都市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主任。钱学(钱锺书)研究者,蜀山书院山长。有《啃钱齿余录—关于钱学的五十八篇读书笔记》、《钱锺书与天府学人》等著作。现供职成都时代出版社。
- 冷军的油画要放大30倍看,比照片更细腻,油画技巧超一流水平
- 梅兰芳的行书《锦瑟诗》欣赏,行云流水柔美洒脱,网友:才艺双绝
- 曾国藩诗10首: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 梁山上最让人失望的4个人,登场时被吹得很强,实战却是三流水平
- 中书协老书法家柳倩,30年前的草书字帖欣赏,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 歌颂家国情,北京十一中原创话剧《龙须沟畔的读书声》云端首演
- 青山区新沟桥街举办惠民文艺活动
- 绩溪上庄|胡适故里竟然这么美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东吴将领多为二流水准?一流名将有,孙权不愿用
- 神评来了——有人出了上联:“周瑜看小桥流水”然后网友就炸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