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满洲实录》插图的来历

来源 | 满族研究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 ,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水浒传|《满洲实录》插图的来历
文章插图
插图虽然有悠久历史,但是向来被士大夫认为俚俗不经,不登大雅之堂,更不要说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官修实录中了。《满洲实录》之所以有插图,与满洲统治者的爱好有很大关系。据史料记载,努尔哈赤精通很喜欢古典名著《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明末的章回小说一般都有木刻版画,艺术水准很高,正如郑振铎所说:“中国木刻画发展到明的万历时代(1573—1620),可以说是登峰造极,光芒万丈。其创作的成就,既甚高雅,又甚通俗。不仅是文人案头之物,且也深入人民大众之中为他们所喜爱。数量是多的,质量是高的。差不多无书不插图,无图不精工。”
比如《三国志》有万历二十年(1592)建安版《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内有狭长型的上图下文;还有金陵版《全像三国演义》,“其特点是双版大幅的插图,人物大型,图的两旁有内容提要的联语”;《水浒传》则有万历间苏派木刻画家所刻《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共有二百幅插图。这些插图特别是那些描绘战争场面的插图,对于一个经常打仗的民族来说,更是印象深刻。此外,满洲其他贵族未必和努尔哈赤一样精通汉文,他们熟悉《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方式只能通过他人讲述和观看插图,因此,插图在满洲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这也就不难理解他们为何要用图像来描绘、歌颂乃至纪念先祖的战绩了。
 水浒传|《满洲实录》插图的来历
文章插图
《满洲实录》的插图虽为手绘,没有刻板,但是这些图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跟小说的木刻版画有很多相似之处,受明末木刻版画的影响很大。五代以来的早期小说版画刊刻形式最为常见的是上图下文,宋元时期运用较为普遍,明代建阳书坊尤其偏爱上图下文,如上文提到的《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这种刊刻形式在建本小说中随处可见。
自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开始,小说插图的刊刻形式呈现多元化的局面,出现了单面整幅插图或双面相连样式的插图,如金陵世德堂万历二十年刊《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以及上文提到的金陵版《全像三国演义》等。而《满洲实录》的插图正是采用了这一时期流行的单面大幅、双面大幅相连的绘图形式,甚至还出现三面、四面大幅相连的形式。这些大幅相连的图画采用全景式的构图,在二至四个幅面上充分表现出战役的规模与全貌。《满洲实录》的83幅图中,数量最多的是双面大幅相连图,共70幅;其次是单面大幅图,共9幅;再其次是四面大幅图,共3幅;最少的是三面大幅图,仅1幅。
 水浒传|《满洲实录》插图的来历
文章插图
这些图绘于天聪朝,《太宗文皇帝实录》载天聪九年(1635)八月:“画工张俭、张应魁恭绘《太祖实录战图》成。赏俭人口一户,牛一头;应魁人口一户。”由于太祖之称是崇德年间才有,因此图册最初的名称必不是“太祖实录战图”。根据《旧满洲档》的《天聪九年档》八月八日条满文的翻译,绘图一事是这样记述的:“当天,淑勒汗委任张俭、张应魁二画匠,按照记述先祖英明汗行事之书,描绘成图画的工作出色完成了,奖赏张俭一对人,牛一头。赏张应魁一对人。”⑩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太祖”最早的称谓是“先祖英明汗”,而且图画的绘制也和“实录”无关,是为“先祖英明汗行事之书”所绘制的。“先祖英明汗行事之书”的满文罗马音译为nenehe genggiyen han i yabuha kooli bithe,“太祖实录战图”的满文罗马音译为taidzuhuwangdi i yargiyan kooli afara nirugan,日本学者松村润认为,“先祖英明汗行事之书”,“应是指额尔德尼和库尔缠编纂的满文本太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