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一场盛开在藜麦田里的艺术祭( 二 )


文章插图
孩子们与“丰收祭”巨幅海报
跨界艺术家孔宁将百株藜麦制成纱裙,此刻她是化身藜麦的大地之子,一片紫色的烟火昂立于袤野间,与天地完成永生相依的仪式,孔宁潸然道:“我穿着一身红,就像一个太阳人。太阳说,你快去找你的恋人,这是永生的恋人,是永不分离的恋人。这就是我热爱的藜麦,让我健康,让我喜乐的藜麦。 我今天的行为艺术想要传达的就是人与自然的永恒联结——自然、大地与人类永不分开。”
 艺术|一场盛开在藜麦田里的艺术祭
文章插图
跨界艺术家孔宁在藜麦田中的行为艺术
摄影:肖全
在暖阳下,先锋实验音乐家王集云则以自然之器奏响天籁,深情有力而旷达,与离离麦田交会相融。这是艺术与大地的全新碰撞,是人类为感恩自然祈福而生的“大地美术馆”,亦是回首文明,自我追寻的疗愈之所。
 艺术|一场盛开在藜麦田里的艺术祭
文章插图
自然音乐艺术家王集云和孩子们表演的大地音乐
摄影:何兴
从雪山到雨林,关注可持续农耕方式
暮色向晚,农舍间炊烟袅袅,丰收祭发起人李旻果轻抚麦穗,望着雪山,作为一个环保生态修复理念的践行者,她已坚持了太久,从万株茶灵到眼下这千亩山田,她像大地之母,更是自然的特使,心怀悲悯,守着这天地洁净。
“坚持恢复热带雨林生态的这十年实践里,我发现要彻底修复雨林,需要从修复雪山高地开始。所以我走出雨林,来到雪山脚下,我们希望能集合本地最大化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资源把丽江太安耕耘成泛喜马拉雅高原最美可食地景花园,向大地和母性致敬,呼吁人们注意粮食安全和营养均衡,从而激发人类和土地的自愈能力。”
 艺术|一场盛开在藜麦田里的艺术祭
文章插图
李旻果的小女儿李宛妲和肖全
农业专家认为,在农耕地上进行轮作是保护土地、保护植种健康的最佳方式。而藜麦作为一种古老粮食文明延续而来的作物,它有着极其优越的特性,抗寒耐旱,只要不过度追求产量,无需化肥干预,它便能悠然生长。种植藜麦所开展的轮作循环,能够让这片农耕地获得自我修复的机会。
不仅如此,除了关心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李旻果说,我们也同样关心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的人们,“健康的土地能够让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产量,同样也能为农人们带来良性的可持续收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人类和自然本就是循环相爱的,只有让食物发挥自身的力量,即建立新的饮食结构,才能重建一个健康良性的生态环境,从根源上改变地球的可食地貌,这既是一个愿景,也是李旻果与她的朋友们所追求的理想。
 艺术|一场盛开在藜麦田里的艺术祭
文章插图
李旻果在东巴祭司
撰文:Frances
视频:孙瑞祥
编辑:王嘉佩、Claudie Song
见藜麦,见万物——
一颗种子携带着自然之识
跨越千年延续至今
或许它背后的意义
早已超越了粮食本身
它既是自然给予人类的答案
也是万千自在的归处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