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通常是给人距离感的
但只有被拘于精美饰物之中
列着队等待展出的
才是所谓的艺术品吗?
不然
天地之间
丰饶万物尽是灵感
今天Tatler就带你去往
【 艺术|一场盛开在藜麦田里的艺术祭】秋意正浓的云南丽江
看一场盛开在藜麦田里
关于艺术与大地
碰撞的艺术祭
从晨光初阳到日暮烟晚
以天地为空间
艺术家、摄影师、花艺师等
不同身份的人们
汇聚在一起
让生命与艺术在此
自由、可持续地发生
点击视频,感受藜麦田里的大地之美
▼
这场被称作“天籽藜麦艺术祭”的公益艺术活动,今年首次在云南丽江玉龙县太安乡天籽藜麦地举办,由天籽生物多样性发展中心创始人李旻果与著名摄影师肖全共同发起。艺术季期间,正值10月末秋景最美的时候,主办方将当地原住民、艺术家、音乐家、摄影师、作家、厨师、芳疗师、花艺师等不同身份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以“艺术介入乡村”的方式,让艺术家们回归自然,在广袤的藜麦地里进行在地创作,举办倡导乡村生态修复及传播大地之美等系列艺术活动。
文章插图
位于云南丽江的藜麦田
摄影:周赛男
带你去袤野,感受万物丰饶
随着清晨的浓雾渐散,晨阳初现,我们已经开着车驶向了玉龙雪山脚下的太安乡,在秋日的丰收季里,农田蓬勃繁茂,一阵早风拂过,藜麦田发出瑟瑟的轻响,天地沐浴在一片温柔的烟紫色中。
“和稻谷、青稞等作物不同,藜麦不仅颗粒饱满,外观耐看,仔细感受还有着独特的色泽与丰富的层次变化,”摄影师肖全说道。作为一种古老的作物,藜麦适生于高原或山地地区,有着6,000多年的种植和食用历史。它曾是印第安人的传统主食,更被印加人尊为粮食之母。
文章插图
在太安乡,短短三年间藜麦田的种植面积正在日趋减少,以马铃薯为主的作物更适应现代化的农耕方式,令土地不断被化肥侵袭的同时,更渐渐失去了自我修复的机会。 “藜麦耐寒耐旱,是传统文明与大自然的馈赠,只需轻撒一把籽,无需过多照料,日月更替,秋日便能从农田丰收,且藜麦具有相当全面营养成分,给人们带来安全与健康,更给予了土地净化与抚慰。”作为天籽生物多样性发展中心创始人,亦是此次“天籽藜麦大地艺术季”公益艺术活动的发起人之一,李旻果希望通过藜麦艺术季的活动,让太安的农人们更了解藜麦,让热爱藜麦的人知道这片丰饶之土,让母亲们愿意把这里出产的藜麦送上心爱之人的餐桌。
发起人之一的肖全也十分认同李旻果的想法,他说:“我和旻果不仅希望看到藜麦生长在这片高海拔大地上, 更愿意与当地农人商量着如何修复这些被化肥污染的土地。”
文章插图
代表对自然敬畏和对生命的关怀的东巴祭司仪式
自然与艺术相融,见天地大美
我们抵达时,传统的东巴祭祀事宜正在悄然准备着,这种古老的文化仪式,代表着子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关怀,以吟诵之姿为大地除秽、祈福,敬天地,敬自然,传递人与万物之和谐,生生不息。
祭祀开始的同时,随着龚琳娜唯一的徒弟十一一声凤鸣轻盈地落于天际,天空白鸟和鸣,艺术季也在这吉祥的氛围中拉开了帷幕,以天地万物为灵,不同形式的艺术表达在麦田中自由挥就。
艺术家Lilinda Margraf创作了以藜麦为灵感的丰收祭巨幅海报,伴着麦浪翻涌,被参与者们徐徐铺开,她说: “我们在无边的麦田,谈论与分享,欢笑奔跑,自由的灵魂在大地展开,这种感受是美而独特的”。
- 四海集珍,极具三晋特色的新年艺术大餐待您来品
- 两岸少年艺术展在福州开幕
- 原创音乐剧《在远方》登沪 以艺术手段诠释现实题材
- 老人独自生活在山里,他用40年的时间,把悬崖变成一个巨大艺术品
- 王安石励精图治,一场天灾和一幅画为何能够摧毁王安石的变法?
- 配色解读:艺术家邓建勋 x Dunk Low合作—中国饮食文化特色配色
- 10条度娘都搜不到的古风情句:一场梦境,荣华谢后,君临天下
- 万一变有钱了,我该选择高于生活的艺术,还是选择贴近生活的设计
- 创意来源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
- 五大山水画作品,表现出了静谧的美,极具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