辍学|小学倒数第一,梦想是养鸭,无奈辍学的李宗仁,却为何成功跳农门( 三 )


李宗仁兄妹们大声嚷了起来,但是刘太夫人却马上制止了他们,说:“算了,算了,值不了多少。”日后,刘太夫人每次见到那家偷他们谷子的邻居,依旧谈笑自如,而那家邻居倒是显得不自然,有些局促不安。
深切体会生活疾苦的刘太夫人明白,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人的贪念可能就是一念间。若是因此计较大动干戈,反而会招致邻居的怨恨。在自己身边多树立一个敌人,对自己又有何益处呢?
由于培英公极为好客,家中常常宾朋满座,虽则家中不宽裕,但是刘太夫人总是笑脸相迎。家中有时缺茶,刘太夫人还想方设法采摘些野生果子回来煎水喝。
后来,李宗仁家中境况逐渐好转,本就宽宏大量的培英公和刘太夫人更加乐善好施,时常接济别人,还热心公益事业,如修桥铺路,办学堂这些。
李宗仁回忆录里提到,凡是向母亲借贷的,母亲都会说:“你将来如有了便还我,如还不出,就算了吧。我知道穷人借贷的日子不好过。”
母亲的善良宽厚、慷慨豁达,都给李宗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广西“三杰”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中,有些人觉得李宗仁才能最为平庸,但很多接触李宗仁的人都评价说,“李宗仁比较质朴,对部下比较宽厚,不察察为明,也不使用权术。”
黄绍竑曾评价李宗仁说:“气量宽宏,能忍人所不能忍。”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是你怎么说的,关键是你怎么做的,言传身教的意义就在于此。
李宗仁的原配夫人李秀文在回忆录里,也对婆婆刘太夫人深怀感激和敬意。她曾说,婆婆的为人处世,对她有很大的启发,称 “(婆婆)是我以后做人处世的开蒙教益”。
她还提及,在丈夫李宗仁娶了郭德洁后,她能宽容大度,不争不闹,默默带着儿子另行居住,隐身于李宗仁背后,也是受到了婆婆性格的影响。
李秀文还在回忆录里提到,1939年,蒋介石和宋美龄到桂林视察,曾到乡下看望婆婆。
婆婆当时接待蒋氏夫妇极为大方得体,侃侃而谈,说德邻身为军人,应以国家、民族为重,当下只有雪国耻赴国难才能对得起国家。
此番言论使蒋氏夫妇和身边陪同人员极为赞赏。宋美龄夸奖说,老夫人深明大义,气度不凡,若是多念书识字,更加了不起。

由于培英公喜欢结交朋友,行侠好义,在当地很有名,邻村的武术教练李植甫便慕名前来结交。
结果,两人一见如故,李植甫不仅会武功,还会赋诗作词,与培英公脾气甚投,两人都有相见恨晚之感。
这个李植甫,就是那个使李宗仁命运发生重大转折的贵人。他本是湖南人,因得罪了当地恶少,故跑到桂林乡下来躲避追捕。
当时广西新办的陆军小学里各级办事人员多是湖南人,是李植甫的同乡。他因此对陆军小学的情况很清楚,他看到李宗仁读书不成,学纺织又失败,遂建议培英公送李宗仁去投考陆军小学。
培英公对李植甫非常信任,也觉得这种乱世之下,年轻男子投身军队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他就着手让李宗仁专心在书房准备功课,以备来年投考。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 1917年冬天,16岁的李宗仁到桂林城参加陆军小学第二期的招生考试。那时,陆军小学是官费办学,学生待遇甚好,学校不仅负责学生的生活和服装及书籍,每月还有津贴补助,这对于那个时代普通人家的子弟是不小的吸引力。
陆军小学第二期报名不下千人,录取人数只有大概一百多名,竞争可谓激烈。
在县小学两次“坐红椅子”的经历及学习纺织的失败经历,使李宗仁对这次投考不敢抱太大希望。
陆军小学放榜时,正录130名,备取10名,李宗仁以备取第一名被录用。这对于平素读书考试颇不顺的李宗仁,那是天大的喜事!
也许,这个笨笨的农家少年终于开窍了。
与此同时,那个日后与李宗仁并肩统一广西并合作二十余年的白崇禧,却以正录第六名的优异成绩荣登榜上。当然,这时两人还不相识。
一个少时资质平平,一个幼年即天赋秉异,这样性格迥异的两个人日后却在民国历史上统领广西大旗,及至问鼎中原,虽然中间屡次被人挑拨离间,但始终没闹分家,因此被世人形容“李、白实为一人”。这也算是民国史上一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