辍学|小学倒数第一,梦想是养鸭,无奈辍学的李宗仁,却为何成功跳农门

李宗仁是近代中国一位传奇人物。他从一个农家子弟逐渐成长为桂系的领军人物,乃至最后做了代总统,也算是做了一朝天子的人了,应该称得上是人中龙凤了。
然而他晚年曾说自己“幼无天才,长无特长”。若是了解他少年的成长经历,就会明白这并非完全是他的自谦之词。

1891年,李宗仁出生于广西桂林临桂县的一个农户家。家里有田地二十多亩,兄弟姊妹共八人,一家十口人的生活全靠地里那点庄稼,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6岁时,李宗仁正式入私塾读书,老师就是他的父亲培英公。私塾里教授的就是《三字经》和《百家姓》及《幼学诗》,这些课程对于年幼的李宗仁没有丝毫吸引力,加上父亲管教又很严厉。所以李宗仁对读书甚感头疼,宁愿到山上砍柴,也不愿去书房,还经常借去上厕所的机会溜出去放松一会。
就这样,读了几年私塾后,由父亲的一个朋友介绍,李宗仁到临桂县城里新办的一所小学就读。
这是一所新办的小学,除了国文课,还开办有数学、英文等课程,而这些新学科,李宗仁在私塾根本没学过,他学起来十分吃力,就是国文课,他也学得是囫囵吞枣,半生不熟。
在这所新式小学,李宗仁不仅功课跟不上,而且衣着寒酸,举止言行土气,因此他被同学嘲笑为“乡下的傻瓜”。
在这么一个窘迫的学习环境中,李宗仁的功课是越来越糟糕。后来,他又连续两次“坐了红椅子”,更是让他难为情,索性就辍学不去了。那时学校出榜时,会在最后一名下面用红笔一勾,于是,考最后一名的就被叫做“坐红椅子”。
古往今来,我们看很多名人的成长经历,几乎都是幼时天赋极高,异于常人这些描写。像李宗仁这般幼时资质平平的,确实不多见。
远的不说,就说与李宗仁同为桂系首脑的白崇禧,幼时即展露出极高的天赋。5岁时,父亲送白崇禧到私塾读书,第一天讲的就是《三字经》。放学回家,父亲要考白崇禧的功课,想不到白崇禧竟把白天所学的课文一字不落地背了下来。
《三字经》顺利学完后,白崇禧接着学《五言诗》《千家诗》《幼学琼林》这些,那都是一点就通,等到后来学《四书》《五经》这些,老师发觉他自己已经教不了这名学生了,就另外请了两名水平更高的老师来教白崇禧。
和白崇禧这个学霸比起来,李宗仁是妥妥被甩在身后的学渣。并且李宗仁少时也没什么大志,母亲曾经问过他长大想做什么,他的回答是:“做个养鸭的”。
那时农村养个鸭子,成本很低,平时鸭子到农田里去吃庄稼收获后掉落的谷子。一个养鸭的人,可以养上三四百只鸭子,每日赶着鸭子出去觅食,倒是桩不算太累的活计。
母亲比较满意儿子的回答,送儿子去读书,也只是希望他以后能明白事理,做个自力更生的好农民,倒没有想着要他以读书作为晋升之路,日后能成为人中龙凤。
现在李宗仁辍学回家,那就在家老老实实做个农民罢,父母也没有什么抱怨的。
这时候,恰逢各省在施行新政,广西省也在桂林城设立了一个“纺织习艺厂”,招收学徒,学习纺织。李宗仁父亲培英公是个读书人,思想比较开通,觉得这个行业很有前途,就把李宗仁送去桂林做学徒。
李宗仁也想着做纺织总比种田好些,于是,他高高兴兴地去了桂林。他那时已15岁了,也应该学一门技艺,以便以后成家立业,独立门户。
李宗仁一共学了半年纺织,学成归来后,被寄予厚望。姑丈家特地买了一部织布机,让李宗仁教表姐们织布。但没想到,李宗仁技艺不精,浆纱时,把沙浆弄焦了,一旦上机织布,随织随断。后来,邻村也请李宗仁去家里教织布,结果还是随织随断,搞得李宗仁很尴尬。
这时的李宗仁好像一事无成。读书呢,学不进去,出去学门技能吧,又不开窍。直到此时,在李宗仁的身上,丝毫没看到日后那个能统领大军的李将军的影子,这不就是一个没见过世面又有些笨笨的农家少年吗?
然而这时,发生了一个改变李宗仁命运的契机。而提到这个契机,就不得不提到李宗仁的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