辍学|小学倒数第一,梦想是养鸭,无奈辍学的李宗仁,却为何成功跳农门( 二 )



现在大家都喜欢提到原生家庭这个话题,普遍认为一个人成长后的人生轨迹,都可以从原生家庭里找到影子。农村出身的李宗仁也不例外。
李宗仁对父母有着很深厚的感情,他晚年曾提到,父母对其一生的统兵从政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父亲培英公是位勤勉好学的读书人,平时在家开设学馆教书育人。他为人豪爽,喜欢结交朋友,关心国家时事,富于冒险精神。
1904年,也就是光绪三十年时,培英公听说洋人在香港招募华工。于是,他怀揣着要做出一番事业的理想,毅然离家到香港,远赴南洋打工,以为到了海外就可以施展平生抱负。
谁知,他到了马来西亚后,发现为洋人所骗,华工被洋人资本家压榨得抬不起头,过得牛马不如,十分悲惨。
在一次华工抗暴运动中,个性倔强的培英公还被推举为华工代表,与英国人谈判。后来,他被英国人解雇,遂返回家乡依旧教书,结束了这次海外打工经历。
由此,培英公对洋人恨彻入骨,深感由于国家贫弱,华工在海外被洋人任意欺凌,连基本的人格尊严都没有保障。他回家后,经常给孩子们讲起这段海外经历,每次讲起此事,都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痛彻心肺。
平日在乡间,培英公因为易于接受新思想,为人正直,喜欢打抱不平,所以,常受到地方一些土豪劣绅的骚扰。但他却从不屈服,每每与那些恶势力斗智斗勇。所有这些,都被年少的李宗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父亲的这些经历,是李宗仁一生都忘不掉的记忆。他后来成为一方将领时,曾说过,希望幼年的痛苦经历,永远也不要再出现在中国。
辍学|小学倒数第一,梦想是养鸭,无奈辍学的李宗仁,却为何成功跳农门】后来在抗战时期,面对日军的强大攻势和国民政府的摇摆不定,李宗仁自始至终都是坚定的抗战派。主张向日本妥协的军令部长徐永昌曾在日记里写道:“李德邻主张抗战到底,且亦不希望任何国际援助,气势不可一世,亦奇人也。”
因为培英公开馆教学,无法下田劳作,于是,家中的农活都由李宗仁母亲刘太夫人承担,孩子们在旁帮母亲打下手。
刘太夫人是位很有见地的女性,不仅勤劳能干,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且与人处事,不卑不亢,慷慨大度,能忍能让,这在农村妇女中是不多见的。
刘太夫人白天在田地劳作,晚上在油灯下做针线,缝缝补补,一刻也不得闲,但却从不叫苦叫累。她还对孩子说,因为培英公是读书人,体力劳动不是他擅长的,读书之人自有他的作用,并且还说,她之所以能懂得一些道理,也是因为培英公是读书人的原因。
尽管她每日劳作很辛苦, 但她总是笑呵呵的,从没对孩子们恶言相向,因此,家里上下很和睦。由于家中人口众多,有时免不了入不敷出,要借贷。经常借贷的地方就是李宗仁的外公家。
一次李宗仁和母亲挑了箩筐到外公家借粮,外婆是个精明干练的女人,粮食若借给外人,还能收些利息,但若借给女儿家就不好收利息,因此,就不愿借。刘太夫人情急之下,就和其母亲争吵了起来,最后,自然是不欢而散,没借到粮食。
刘太夫人和年幼的李宗仁担着空箩筐走在回家的路上,心中万般酸楚。但是,刘太夫人虽然还流着眼泪,却不忘借此勉励儿子长大后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努力做事,不要依赖他人,亲爹娘都未必能帮到你,何况他人呢。
母亲的含泪教导,深深地印在李宗仁的脑海里。
当年李宗仁祖父母给培英公兄弟两个分家时,房屋和田地都是平分的,因祖父母怜惜培英公这房人口众多,所以多给他们分了几条板凳,但是被刘太夫人拒绝了。因刘太夫人知道二房春花婶心眼小,斤斤计较,故不愿惹来口舌是非,以使祖父母从中犯难。
还有一件事,使李宗仁记忆深刻。一次秋收在田里收割庄稼时,李宗仁和兄妹及母亲把打好的谷子装在箩筐里,分批往家中搬运。但是,当他们搬了一趟回来时,发现放在田里的每个箩筐的谷子都变少了,很明显是旁边收割谷子的邻居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