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小康人物】杨培明:探索“大美育”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采访人员 刘彦华
在杨培明看来,课堂教学可分为“遭受”“忍受”“感受”“享受”四种境界,而南菁倡导的是建设让学生“享受”的审美课堂。
 探索|【小康人物】杨培明:探索“大美育”
文章插图
杨培明 摄影/茧子
每天清晨6:30,若不出差,杨培明总会准时出现在南菁美丽的校园。第一件事,就是巡视校园。这种习惯已经坚持多年。听着朗朗的读书声,看着学生高昂的学习状态,感受着校园充满青春的朝气,杨培明总是感到幸福满满。
高中生活究竟要带给孩子们怎样的体验?早在7年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校长、党委书记杨培明便带领着南菁高级中学将目光锁定在“美育”二字,大胆开启了一场改变高中教育的实验。
闭关校史馆有了重大发现
“学了这么多年语文,诗词歌赋,我能背诵、解题、拿高分,却没办法感受它所刻画的形象、描写的意境。”多年从教生涯中,不止一个学生向杨培明倾诉这样的苦恼。对此,杨培明很庆幸,庆幸自己的学生里有这样不满足于分数的“觉醒”人群。同时杨培明也倍感压力,“我们的语文教育已经到了必须变革的时候。”
“语文天生就是具有审美属性的。她博大精深,既有语词的质地,又有情感的温度;既有传统的积淀,又有时尚的附着;既有时间的沉积,又有空间的跨越;既有语言的形式,又有思想的内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杨培明始终坚持,语文教学就应该和学生一起入乎文本,品词论句,体味情感;出乎文本,知人论道,丰厚思想。于是,立足语文的育人功能,着眼学生的精神发育,统整教材,重构课程结构,摒弃传统教学的支配、灌输方式,强调引导、激发和唤醒,杨培明提出了让语文教学由功利境界走向审美境界的改革主张,并付诸实践。
2013年,45岁的杨培明迎来了自己从教生涯的一个新的起点——担任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校长、党委书记。
更高的平台,给了他施展才华更广阔的空间。
 探索|【小康人物】杨培明:探索“大美育”
文章插图
百年名校 位于长江之滨的南菁高级中学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先后培养出黄炎培、陆定一、吴文藻、汪曾祺、曹鹏、顾明远、沈鹏、金立群等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和优秀人才。摄影/茧子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南菁高级中学位于美丽的长江之滨,是江苏省首批重点中学、首批四星级高中、国家示范性高中、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是清华、北大等国内外一流大学的优质生源基地。同时,它也是一所拥有138年历史的百年名校。前身是1882年(清光绪八年)江苏学政黄体芳在军机大臣、两江总督左宗棠的协助下创办的南菁书院,先后培养出黄炎培、陆定一、吴文藻、汪曾祺、曹鹏、顾明远、沈鹏、金立群等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和优秀人才。作为这样一所百年名校的第45任校长,杨培明用三个词语形容自己的感受:“使命光荣,责任如山,如履薄冰。”
“一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肯定不能是换一任校长,换一个思路,换一套做法。”坚信一所学校的创新发展首先应该建立在对自身历史传统的正确理解基础之上的杨培明,上任伊始,将自己关进了校史馆。整整一个月时间,认真收集整理这所学校130多年走出的优秀校友资料后,他得到了一个重大发现:从传统书院到现代高中,审美已经融入南菁的文化血脉。
这一发现更加坚定了杨培明对教育立德树人的理解,也使他更加坚信美好的教育能够成就生命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
“美育是未来的教育学,教育要追求‘第七感’,即美感,培养‘完整的人’。”杨培明告诉《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采访人员,如果认同教育本质是关照人的完整性,为了人类拥有更美好的未来,那么,更美好的教育就特别需要彰显美学精神,让教育走向美学境界,需要我们树立明确的教育价值观。在南菁高中的教育理解中,这种价值观就是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