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房子住、没食物吃的龙场生活龙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在当时是一块难以想象的蛮荒之地。龙场驿是明太祖时期为打通贵阳与四川之间的通道而设的九个驿站之一。王阳明虽然是龙场驿的驿丞,但因为是谪官,所以不能住在驿站。没办法,王阳明到了龙场之后,便披荆斩棘,搭建了一间茅草房。茅草房非常小,只有齐肩高,而且到处都是缝隙,冷风呼呼地吹进来。屋顶铺着茅草,漏雨是在所难免的。不久,王阳明发现了一处钟乳洞。洞大约能够容纳百人,初名“东洞”。后来,王阳明效仿家乡的阳明洞,更名为“阳明小洞天”。钟乳洞所处的位置较偏僻,四周很荒凉,不过王阳明乐其幽静,悠然自得。他将洞内平整之地打扫干净,安放好床具,修好灶台,堵上老鼠洞,便和仆人一起搬进去住。但“阳明小洞天”只是洞而已,当冬天来时,洞就变成了寒窑。王阳明的健康进一步被摧残,日后他东征西讨常常抱着病体勉强进行,是因为此时埋下了病根。龙场生活的最大困难在于粮食不足,经常会出现下顿不接上顿的情况。王阳明于是重头学起,向当地人学起种植粮食的方法。他焚烧草木,开垦土地,这样一来,就有了粮食吃。住处和食物问题解决之后,王阳明的精神需求问题便凸显出来了。
文章插图
在龙场,他是孤独的。他非常希望找到一位知己,但在龙场,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来到蛮荒之地的外地人,大多数是亡命之徒,偶尔有同僚来放,语言又粗鄙不堪,使阳明觉得他们还不如时来造访的猪、鹿亲切。所以,他想起了曾经和自己一起在京城倡导圣学的湛甘泉。他写了一首题为《南溟》的诗,表达对湛甘泉的思念。在诗中,王阳明把自己比作一只“哀哀求侣”的鸣鸟,期待“何时共栖息,永托云泉深”,非常期待能再次和好友一起复兴圣学。光阴似箭,容颜渐老,自己却一事无成的惆怅感折磨着王阳明。当他在澄清的溪水中看到自己的白发时愕然不已,感叹:“年华若流水,一去无回停。悠悠百年内,吾道终何成!”不过即使处境再艰难,王阳明也能够超然面对。有意思的是,体弱多病的王阳明顽强地在瘴疠(zhàng lì)之地活着,身强体壮的家仆居然病倒了。本来是家仆来服侍他,现在颠倒过来。王阳明亲自给家仆生火煮粥。为驱散他们的抑郁之情,王阳明还为他们诵唱诗歌或者讲笑话。王阳明虽然能够超然面对荣辱得失和艰难困苦,但他对生死之道还没有看得那么开。他始终担心刘瑾会再次把魔爪伸到自己眼前。为了超越生死念头,他在屋后建了一个石椁(guǒ),日夜端坐其中,参悟死之要义,寻求心之静一。某天夜里,王阳明恍然顿悟之前一直未参透的“格物致知”的真意,随即发狂般欢呼雀跃起来。那感觉就像云开雾散,豁然见到阳光一样。王阳明觉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圣人之道蕴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也就是“心即理”。他顿悟到“格物致知”的方向,不是去格物,而是来格心,向自己的心求理。他认为人们一直以来沿用朱熹的向心外求理的方法是错误的。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文章插图
龙场悟道宣告了阳明心学的诞生,解决了人生意义如何生成的问题。王阳明用禅宗的思维艺术建立儒学的价值立场,把意义的基地建筑在“心”之上,如此便结束了人类整天追逐外物、心随物转的历史。王阳明为什么会在龙场,而不是在别的地方完成他思想上的巨大飞跃?这是因为一场牢狱之灾把他抛到了完全陌生的地方,他平时所依赖的各种关系和力量都没有了,他变得一无所有、一无所依,只有他的心连接着天下与古代圣贤。在极度的困顿之中,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内心”的力量。是这种力量,支撑着他,滋养着他,让他没有倒下,让他没有自暴自弃。龙场的百姓非常淳朴,他们逐渐被王阳明的品德所折服,和他亲近起来。他们常常聚在一起聊天、饮酒,有时甚至会喝到酩酊大醉。王阳明住在石洞中,潮气较重,不利健康。当地百姓就提议给他建间小木屋,众人凿岩取石、斩枝取木,不到一个月就建成了。后来,王阳明在此创办了龙冈书院,教育子弟。王阳明生来喜好山、水、泉、石,即使是谪居龙场期间,他也经常游山玩水,吟诗抒怀。很多学子因为仰慕王阳明的学识前来求教,王阳明就和他们一起畅游山水之间。
- 菩提老祖与元始天尊是同一个人吗,两者什么关系,谁更厉害
- 书法落款的细节,可以判定一个人的书法水准,看你有没有出错
- 面对来者不善,不如学学圣人王阳明如何巧妙应对?
- 千古奇人王阳明,他有多牛不是你随便想像的
- 《天龙八部》中的大反派,一生痴迷武学,没有杀过一个人
- 不抱怨,才是一个人的顶级自律
- 恩情难忘,怨恨易消!(经典好文)!
- 梁山一百零八将中,只有一个人没有绰号,武艺高强得到善终
- 水浒里唯一让宋江惧怕的一个人,爱说实话!
- 杨志生辰纲被劫,除了吴用一伙人聪明,还和一个人有重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