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已经被各种影视剧翻拍,而且被很多家长作为启蒙教育的书本,里面的一百零八位绿林好汉,除恶扬善,嫉恶如仇,是英雄主义的代言人。可能是施耐庵为了让他笔下的一百零八名好汉的形象更加栩栩如生,然后被后世记住,所以每位英雄都有符合自己外貌特质、性格特质的绰号。如我们都知道的豹子头林冲,浪子燕青等等,但是有一个人自始至终都没有一个流传到今天的绰号,那就是赤手打死老虎的武松。
说起武松可能大家最熟知的就是武松打虎,就连现在民间的顺口溜: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讲的就是武松的事迹,可见武松在生活中是很受欢迎的。同时施耐庵笔下描写的关于武松醉打蒋门神、怒杀西门庆等细节,都让人感受到武松的正直和洒脱,但为什么这样一个英雄形象没有一个绰号呢?
文章插图
有人就要说,在水浒传中,武松不是有一个绰号叫行者吗?在我看来,行者不算是他的一个正式的一个绰号,只能算是一个在当时特定时期的一种对外展示的形象。行者这个名号是由于他的嫂子与西门庆私会,武松怎么能允许他最敬爱的哥哥被戴绿帽子而受欺负呢?所以一气之下,将自己的嫂子和私会之人打死,从此开始他的逃难之路。在逃难的过程中他结识了孙二娘,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杀,孙二娘把她打扮成一个行者的模样,而所谓的行者模样就是跟孙悟空孙行者一样头戴金箍,一身道士的着装,行者也就是替天行道,所以在我看来这个称号只是一种职业,并不能算为一种绰号。
那咱们再反观其他梁山好汉的绰号,如及时雨宋江,那正是因为宋江足智多谋,总是在关键时候能够拯救大家,所以被称为及时雨。那浪子燕青,他经常在妓院等风花雪月场所出现,绰号浪子再也不为过,而这些人的绰号都与他们自身的特质,息息相关,完全是他们自身的真实写照,而行者,并不能完全概括武松的一生。而且在后世的流传中,他们的绰号跟他们的姓名都是连着一起读的,几乎没有人称武松为行者武松,所以说这个绰号也就不存在了。
文章插图
对于武松为何没有绰号,我觉得应该和一个很重要的人物相关,也就是他的哥哥武大郎,武大郎是一个卖烧饼的小贩,在开始是帮人送外卖,再到后来有一家自己的小门店,而且现在有商标品牌就叫武大郎烧饼,那可见在中国传统民间武大郎也是有地位的,当然这可能是沾了他的英雄弟弟武松的光。如果没有武松光辉伟岸的形象,武大郎自然也不会被人熟知。武松从小家境贫寒,是他哥哥带着他远离家乡,由于身材矮小,就靠卖烧饼养活武松,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自然受到了很多人的欺负,很多达官贵人以及街头混混,拿烧饼不给钱。可能是因为武松从小目睹了哥哥,被人欺负,所以他从小就有意练武,加上他本身身材就比较魁梧,有灵性,后来遇到高人的点拨,所以武艺自然高强。正是这样的原生家庭造就了他,从小生活在社会低端,见过太多的穷人受欺负,拼命的成长和反抗就成了他生活目的,那如果说他生活在一个达官贵人或者富商之家,那么也不会造就他正义和路见不平的侠义,这也是他后来能够上梁山作者埋下的一个伏笔吧。
在我中国古代,歌颂的就是这种手足之情,兄弟之意,而且施耐庵用大面积的篇幅去描写武大郎,那其目的就是为了烘托武松对哥哥的那种情谊,对于这种尊爱兄弟的人物形象,如果再给武松一个绰号,也是不符合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可能还会引起读者的共愤。同时梁山好汉每个人都有绰号,古人语,满则亏,如果刻画的所有好汉形象都是有绰号,整个故事情节就太过于完美,如果过于完美没有瑕疵,哪来后人的津津乐道,又怎么能遗留千古呢?这跟今天媒体的营销创造热点的道理是一样的,一个明星要推广主演的影视剧,前期宣传就会爆出很多能让人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
- 他在梁山屡立奇功却默默无闻 流落海外终成一国之主
- 梁山三大女将,两位都爱开店,一位做正经生意,另一位却要人性命
- 北宋灭亡时梁山好汉大部分还在世,他们表现怎样?真令人失望透顶
- 除了宋江,还有哪些人在梁山拥有实权
- 梁山最不合群的好汉,在梁山没一个朋友,生病后没人照顾病逝
- 此人虽在梁山扮演不起眼小角色,但却对梁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李逵等几个梁山恶霸 要是碰见武松鲁智深 连认怂求饶的机会都没有
- 卢俊义上梁山,是中了吴用的奸计,也是他自己太过糊涂
- 梁山征讨田虎第四战,林冲首次负伤,取胜要靠外援
- 水浒传中,此人是梁山第一高手,却因为看不惯宋江,提前下山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