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各诸侯国为“混一天下”而进行争霸战争,这在客观上迫切需要谋略谋术战略等的思想。各国君主出于不同的政治目的,要求有多种学术思想为他的政治服务;同时处于剧变之中的多元政治格局,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力量钳制思想争鸣,故而容许有多种完全不同甚至尖锐对立的学派存在。于是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的思想纷纷出现,诸子思想在相对自由的思想氛围里如雨后春笋,开始了思想领域里的大混战大交流大融合。
其次,春秋战国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出现“轻天重民”的思想解放潮流,为“百家争鸣”准备了思想条件。
新的社会制度必然要破坏旧的社会制度,在长期的兼并战争中,某些统治者从继承西周敬天保民思想中体会到天、命、鬼、神不一定可靠,可靠的只有负担赋税的庶民。从而在西周简单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产生了卓越的大政治家、大思想家、大军事家,为后来“百家争鸣”开辟了思想道路。最突出的表现是宗教神权衰落,民本思想抬头。随着周天子权力旁落,“尊神”、“敬天”的传统信仰发生动摇。“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天”的地位动摇了,颠倒的天人关系再颠倒过来,天神不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神灵,而是处于人的附属地位。故孔子有“仁政”说,孟子有“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天人关系上,完成了“重天”到“重民”的转变,形成了哲理性的天道观,从而在意识形态内部出现新的变化。
再次,频繁的兼并战争,推动了社会进步,也推动了文化交流,为“百家争鸣”准备了文化整合条件。
到了春秋时代,奴隶制度逐渐瓦解,新兴的地主阶级逐渐兴起,随之而来的是各个诸侯国的争霸和兼并战争,在鲁史《春秋》所载的242年里,列国间的军事行动就有483次。到了战国时期,这一现象愈演愈烈。战争的一个副产品就是促进了文化交流。从空间上来看,战争使得周边戎狄蛮夷接受了华夏文化。以王子朝为败逃楚国为例,率召氏、毛氏、尹氏、南宫氏等旧宗族,带着王室所有典籍逃到文化落后的楚国,完成了东周文化最大的一次迁移;从不同阶层上来看,战争使得文化下移现象发生。周王室因战争衰微,不能养活百官,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的士和百工,流散到诸侯国和民间,或授课、或著书、或找徒,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文化垄断局面,扩大了文化传播范围。
3、“百家争鸣”形成的文化知识基础——文化扩散,教育下移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井田制的崩溃和兼并战争及王室的衰微,饱学之士流散民间,私学之风盛行,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文化垄断局面,使教育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较西周所不及,这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文化现象。
第一,教育的拓展,为“百家争鸣”准备了知识条件。
典型代表孔子,所主张的“有教无类”,破除等级、地域和民族界限,大量接收贾人、贱人和农家子弟入学,扩大了教育范围,文化知识迅速传播到社会各个阶层。
第二、学术中心,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平台
齐国的稷下学宫作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成为了士阶层的重要活动场所,产生和培育了众多的学派。各学术团体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如孟子、荀子、韩非子、李斯等多与稷下学官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都曾在这里讲学、争辩。
4、“百家争鸣”的载体——“士”阶层的崛起
士是形成“百家”的本源,“百家争鸣”是士阶层之间的争鸣。士“主要不是靠土地而是靠所谓学问被组织进封建官僚机器的大网中心;他们“能够相对地摆脱土地的束缚,超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而处于流动之中,实行全国性的广泛交往”。
士原是奴隶主贵族的最底阶层,虽有少量的“食田”,但受过“六艺”教育,能武能文。可惜被限制在宗法制链条上,处于绝对附庸地位,没有自由。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贵族赖以生存的井田制崩溃瓦解,宗法制动摇,阶级关系发生升降变化。奴隶主贵族日益衰落,士阶层的地位则上升,力量迅速壮大。
- 什么是辟谷道家辟谷养生法的功效
- 为什么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很多人出身贵族!
- 陈抟老祖:道家玄学传奇人物却拒绝柴荣赵匡胤,看透天机还是不屑
- “匹夫”在骂人时有微贱之意,其最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出现
- 现在都是依法治国,是否能说明韩非法家思想比道家儒家更先进?
- 先秦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的叛逆,楚国,为何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悲壮?
- 先秦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兵制度是怎样的?
- 先秦时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什么时间开始称王?
- 名师出高徒!鬼谷子的4个徒弟,皆是战国奇才
- 先秦时代|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战国七雄傻傻分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