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学派|春秋战国时社会出现剧烈解组产生了著名的百家争鸣( 二 )


从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牛耕的普遍应用使得统治者更加注重农业生产,铁制农具也使得生产力大幅提升,这样从事农业生产的生产者就会有更多的产品剩余,在食品上获得足够满足之后就开始在其他方面有所追求。
 道家学派|春秋战国时社会出现剧烈解组产生了著名的百家争鸣
文章插图
工商业的兴盛促进了人们头脑开化,加深了人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的认识,人们开始探索经验背后的哲理。同时由于商业的流动性、渗透性,商品交换就是信息交换,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逐渐系统化、理论化。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冶铁技术的发明和改进,使农业和手工业出现了长足的进步,商业与城市也随之兴起,整个社会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为学术思想的产生、争鸣准备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动。春秋以前,生产工具极其笨拙落后,多为木、石制耒耜,只能采取井田制和“千耦其耘”、“十千维耦”的奴隶集体耕作方式。进入春秋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一家一户作为一个生产单位的个体小生产开始成为可能.也使封建小农生产方式的产生成为可能。新的封建生产方式开始萌芽,并迅速成长壮大,引起社会结构产生巨变,促使奴隶制衰落,土地所有制开始从国君、贵族手中失落到卿大夫手中,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形成、壮大,并逐步取得政权。由此,社会开始大动荡大转折。具体表现在:
其一,井田制日益崩溃,土地私有逐渐发展。
起初,周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除自己直辖的王畿外,其余的王土分封给诸侯,让他们世代享用,但诸侯对受封的土地只有享用权,没有所有权。但随着宗周衰弱,分封土地的制度已无法施行并逐渐遭到了破坏,因而兼并土地的战争连绵不断。加之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诸侯及卿大夫不再满足于“籍田”所得,醉心于“私田”,出现了开垦“私田”热。旧的奴隶制生产关系弊端日益显露,普遍存在“民不肯尽力于公田”的情况。越来越多的奴隶和平民弃田逃亡或投奔到改变了剥削方式、已成为新兴地主的卿大夫的门下,成为“隐民”。
其二,赋税制度相应发生巨大变化,以土地所有权和赋税制度为核心内容的改革蔚然成风。
土地私有积累到一定程度,动摇了井田制,必然引起诸侯国财政枯竭,不利于进行以兼并土地为目的的争霸战争。各诸侯国为此进行赋税制度改革,将原本依靠井田的剥削收入来维持财政的办法,扩大为对所有耕地普遍征税,增加税源。
这种赋税改革,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改善本国的财政收入,但事实上是等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地位,进一步加快了井田制的崩溃,为地主经济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其三,社会结构发生垂直流动。
经济关系的变动,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旧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都在不断分化。旧的奴隶主贵族周王、各国诸侯和部分卿大夫在新旧势力的激烈斗争中日渐衰落、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原先地位较低的社会阶层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上升,形成了两种新兴的社会阶级机构。一类是“新兴地主阶级”,其构成大部分是卿大夫,他们是新兴地主势力中最强有力的人物;一部分是新兴小地主阶层,多由商人、份地农民和手工业者发展而来。另一类“士族“,本属奴隶主贵族下层,受过军事、文化等“六艺教育,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文能充任各层官吏,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种才能。
2、“百家争鸣”形成的政治思想条件
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结构的变化,为“百家争鸣”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政治、思想条件,也为开展学术思想争鸣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首先,周王朝大一统的政治格局被打破,代之以群雄争霸的多元的政治格局。
 道家学派|春秋战国时社会出现剧烈解组产生了著名的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