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外感”什么意思?看《医学三字经》4章——咳嗽

咳嗽是常见的呼吸道症状 , 现代医学定义是由气管、支气管黏膜或胸膜受炎症、异物、物理或化学性刺激引起的疾病 。 然而在传统医学理论体系中 , 咳嗽的起因却有内外之分 , 五藏之别 。 小编和您一起分享名医陈修园《医学三字经》第四章对咳嗽的学习体会 。
正文:气上呛 , 咳嗽生 , 肺最重 , 胃非轻【“风寒”、“外感”什么意思?看《医学三字经》4章——咳嗽】解析:咳嗽在传统医学看是气机上逆导致 , 这"气机"在《黄帝内经》(以下称《内经》)中提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 , 不独肺也" 。 就是说咳嗽在中医不仅仅是肺的问题 , 五藏六府的气都可以上逆与肺引起咳嗽 。
“风寒”、“外感”什么意思?看《医学三字经》4章——咳嗽文章插图
五藏六府虽都能引气上逆 , 但也有轻重 , 《内经》中有"聚于胃 , 关于肺"六字 , 是因为胃是水谷之气的聚集地 , 如果脾将胃转化"水谷之气"成为的"精气"上输与肺 , 再由肺灌溉与五藏过程被打断 。 那"精气"逐渐在胃中积聚变成代谢废物 , 遇到体质偏热的成为"痰";体质偏寒的成为"饮" , 再上输与肺就会引起咳嗽 。 所以 , 我们平常咳出的痰有两种 , 一种黄脓的为"痰" , 一种清白带泡沫的为"饮" 。
正文:肺如钟 , 撞则鸣 , 风寒入 , 外撞鸣 , 痨损积 , 内撞鸣解析:肺五行属金 , 像伞盖一样罩在五藏的上面 。 在外界 , 肺的娇嫩只受得了我们经过呼吸道过滤的"清气" , 如果外界的"邪气"(如风、寒、署、湿、燥、火)一下进入肺就会如撞钟一样引起咳嗽 。 在体内 , 肺也同样只受得了藏府的"清气" , 受了"病气上熏"也会咳嗽 。
《内经》提到"微寒微咳" , 可见在体外 , 咳嗽经常因为风寒入体 。 人体受风邪是从皮毛而入 , 寒邪跟着风从背部的输穴侵入肺部 , 这是人得病的规律 。 因此 , 常常由风寒之邪作为先导 , 热、湿、燥邪跟随侵入人体 。 就体内而言 , 主要因为痨虚病伤到五藏六府 , 进而藏府的"病气上逆"到肺引起咳嗽 。
“风寒”、“外感”什么意思?看《医学三字经》4章——咳嗽文章插图
正文:誰治外 , 六安行 , 谁治内 , 虚劳程解析:治疗外部风寒入肺引起的咳嗽 , 有一个药性十分中正平稳的方剂叫:六安煎 , 即半夏6g , 陈皮4.5g , 茯苓6g , 甘草3g , 杏仁(去皮尖)6g , 白芥子(炒研)3g , 水煎服 , 煎煮时加生姜7片 。 如果外感咳嗽很厉害就再加细辛2.1g(七分) 。 实际上是二陈汤加杏仁、白芥子、生姜 。 然而陈修园老先生根据张仲景的经方 , 将温化痰饮的白芥子去掉换成五味子、干姜和细辛三味药 , 有其独到之处 。
外感风寒也分风热、风燥区分 。 如果冬天暖冷气温变化太大而导致的咳嗽、咳痰、咽喉肿痛、发汗 , 脉浮的人则是风热外感 。 适宜用《千金方》中葳蕤(玉竹)汤以辛润止咳 , 千万不能用辛热发散的法子比如感冒清热冲剂、感冒软胶囊等辛温解表药 。 风燥外感的治疗就困难一些 , 长夏时湿气入体 , 到秋季收敛潜伏在肺胃之间 , 直到秋分时气候干燥 , 与体内湿气不相容 , 到冬天转化为肺燥胃湿的咳嗽 。 那么《千金方》中麦门冬汤、五味子汤就适宜治疗热燥外感的咳嗽 。
“风寒”、“外感”什么意思?看《医学三字经》4章——咳嗽文章插图
内伤虚劳的咳嗽 , 治疗法不外乎防痨补精 , 比如归脾汤等滋阴补精养神的方剂 。
正文:挟水气 , 小龙平 , 兼鬱(yu)火 , 小柴清解析:如果咳嗽是外感风寒 , 内带水饮 , 就用《伤寒论》的小青龙汤 。 即麻黄(去根节6g)、白芍6g、干姜(不炒6g)、甘草6g、桂枝6g、半夏9g、五味子3g、细辛2.4g , 水煎法为三杯半水先煎麻黄去沫至二杯半 , 加其他药材煎至八分 , 温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