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从【扯淡碑】的碑文「明末甲申年(1644年)」之句判断,【扯淡碑】的上限在清代初年,也有题主说的「几百年」:「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申年访道云梦山修真,事迹已详载甲申纪矣,余等不敢再赘」清代中原的汉语跟今天的区别不大的,「扯淡」这个俗语其实很早,我所看到扯淡最早见于明代的文献:明代文献《万历野获编》白话小说《西游记》《金瓶梅》都频繁的出现,可见当时这就是一个很普及的俗语:
文章插图
「扯淡」也是《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口头禅:
文章插图
从《汉语方言大词典》的记载来看,「扯淡」这个俗语几乎涵盖整个官话区和吴语区,所以,中国北方和南方,都有这个俗语: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引自:《汉语方言大词典》(许保华,1999),页2528所以,如果从碑文刻辞分析,【扯淡碑】的的「扯淡」二字是合情合理的,完全不存在「穿越」。「扯淡」也是明清古人的俗语。【 明末甲申|【扯淡碑】上的所谓的「扯淡」跟今天的意思是一样吗?】-------------------------------------------------
【扯淡碑】并不【扯淡】,而是今天的一些人太扯淡。网上有些文章说这个碑刻刻于「明代」,【扯淡碑】明明有「明末甲申」四个字:
文章插图
「明末人」知道自己处在「明末」?就算知道,古代皇权社会敢这样写?这不等于造反?
比如:「百度百科第一句就说相传为明代的一块墓碑」这岂不是跟抗日神剧中「同志们,八年抗战开始了」一样滑稽?
文章插图
网上有些文章里有各种各样的结论,有说里这块碑的主人是崇祯,明末甲申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的时候,他没有在煤山上吊,秘密跑到中原来修道。
这才是完完全全的「扯淡」。
【扯淡碑】从未出现任何一个正式的历史文献上,仅仅有一些口耳相传,考古信息一无所知,从学术角度来讲,任何下结论都是脑补、臆测。
还有一些研究【扯淡碑】文章尽「扯淡」。
我想在网络上找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一个都没有,写文章的人没有丝毫「信息可追溯」意识。
有一篇灌水论文提到扯淡碑的近代的历史:「直奉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不曾遭到破坏」等等之类的: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我就想问这个作者,你是怎么知道这些信息的?你是从亲历者嘴里知道的?还是哪个文献看到的?
如果是亲历者,有几个?如果是一个,他是从「直奉战争」一直亲历到「80年代」?是你采访过这个人?这个人是谁?还是别人嘴里转述知道的?
我也不知道地方志有无记载,网络上有篇文章家叫做《專家詳解河南 “扯淡碑”:碑主絕望的悲鳴》指出《朝歌鄉志》有记载,他既没有引用原文,也没有给出章节和出版信息:
我也找不到《朝歌乡志》这本书,可能还没有出版,还不是公域文献。无法核实,线索也断了。
这两篇文章所说的「蛛丝马迹」,都是研究扯淡碑非常重要的信息,文章什么都不交代,写出来干什么?论文发表就是给别人提供参考的。
我不是说作者撒谎,而是我没有办法相信,也无法衡量信息的可靠程度,没办法进一步核实,、进一步研究,参考价值等于0,这跟撒谎是一样的。
- 亡国和尚写了首充满疯话的诗歌,读懂后,才发现明末血泪
- 秦钟死前这些想法,为何被脂砚斋批了“扯淡之极、更属可笑”?
- 明末兵部尚书熊文灿的功过之争
- 明朝|明末初期,吴三桂发行了昭武通宝,堪称起义军钱币之最
- 明末清初的第一才女,一首词用7个字别树一帜,却道不尽人生浮沉
- 中国的古怪文物:三国早已有现代餐盘,扯淡碑的内容让人忍俊不禁
- 抗清义士,闽海才子,明末黄道周
- 金圣叹为何是明末清初的一大奇才,真正的文人?
- 诗词歌赋|明末才女柳如是,写一首诗送给丈夫,其中满是凄苦
- 网络小说奇葩桥段,零下二十度掉进液态的湖水里,这也太扯淡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