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古代的一帮“小人”,却掌握着老百姓的命门,大多对其恨之入骨( 二 )


 老百姓|古代的一帮“小人”,却掌握着老百姓的命门,大多对其恨之入骨
文章插图
因为,师爷的年收入起步价为一千两,有些能力特别强的师爷年收入甚至达到两千两。要知道,一个普通以教书为生的文人每年的收入基本上就只有几十两,还不够师爷的零头。况且,明朝时期和清朝早期官员的俸禄都很低,每年只有几百两,有些官阶较低的地方官俸禄甚至不足一百两,远远低于师爷的年收入。也就是说,师爷这种智囊角色还得是有钱的官员才能配备的起的。辛辛苦苦十年寒窗,好不容易做了官,领的几个俸禄钱还雇不起一个师爷,这官当得也够憋屈。所以,为了做官的体面,这些大人们开始想尽办法地敛财。比如,在收取百姓赋税的时候做些手脚,将碎银熔铸成整银的时候克扣些银两,积少成多,这也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
 老百姓|古代的一帮“小人”,却掌握着老百姓的命门,大多对其恨之入骨
文章插图
还有就是下级官员每年的“节敬”。最恶劣的就是,在特殊时期朝廷拨款赈灾的时候,他们不择手段地贪污赈灾款,盘剥百姓的“救命粮”。后来,清朝还颁布了“养廉银”的政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提高了大小官员的年收入。最终,官员富起来了,招募师爷自然也就更加轻松了。换句话说,朝廷用俸禄供养着大大小小的官员,让他们管理一方土地,而这些官员用薪水甚至贪污的钱来招募能干的师爷,让师爷为他们处理政务。如此算下来,官员的冗杂繁多也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可以说,老百姓也对这一类人恨之入骨。
 老百姓|古代的一帮“小人”,却掌握着老百姓的命门,大多对其恨之入骨
文章插图
由于,师爷并不是朝廷认可的官僚,所以,在清朝晚期,著名的洋务派官员张之洞向皇帝上奏,呼吁改革师爷制度。并且,在张之洞督鄂以后,第一项改革,就是不聘刑名师爷,在署中只设立刑名总文案,全督府中可以称呼“老夫子”的仅仅是教读先生。最终,这个意见被采纳,师爷的历史就此终结。所以,可以说,张之洞是师爷制度的终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