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古代的一帮“小人”,却掌握着老百姓的命门,大多对其恨之入骨

古代的一帮“小人”,却掌握着老百姓的命门,大多对其恨之入骨一般古装电视剧当中的官府衙门,坐堂的县太爷都留着八字胡,傍边站着一书生打扮、留着山羊胡的师爷。无论官阶高低,当官的身边总得有那么一个两个负责出谋划策的幕僚。他们的存在是为了弥补官员的不足,也是衙门的智慧担当。清平步青在《霞外捃屑》中称:“应是聘者,率呼之曰‘友’。友于义何居?曰以属则‘寮’,以德则‘师’,以礼则‘宾’。寮近乎卑,师过乎尊,宾介乎尊卑之间,故曰‘友’云云尔。”
 老百姓|古代的一帮“小人”,却掌握着老百姓的命门,大多对其恨之入骨
文章插图
至于“师爷”一词出自何时?尚无确切文献可稽。那么,相当于县衙大脑的师爷这一职业的地位到底如何呢?师爷又称幕友、幕宾、幕客等,是人们对于作幕之人的一种俗称。实际上,在中国古代的官场上,一个有能力的师爷发挥的作用甚至比官员更为重要。我们都知道,师爷一般做的都是些舞文弄墨的活,比如,记录案件卷宗和衙门里发生的重大事件等等。但是,他们的工作远比我们了解的复杂得多。
 老百姓|古代的一帮“小人”,却掌握着老百姓的命门,大多对其恨之入骨
文章插图
首先作为一名师爷必须有足够的才学,要能写得锦绣文章,能够协助甚至代替官员厘清衙门繁杂的事务。所以,这些师爷虽然并不算制度内的正式官员,但是,大多满腹经纶,在十里八乡享有文名。所以,做师爷的基本功就是写得一手好公文。而且,这里说的还只是在太平年代的工作任务,如果,遇到战乱年代,还要负责写战时的檄文。要知道檄文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写的,檄文一般是在战前写给敌方将领的文章,一为师出有名,二为鼓舞士气。甚至,古代因为檄文写得好而青史留名的文人不在少数。
 老百姓|古代的一帮“小人”,却掌握着老百姓的命门,大多对其恨之入骨
文章插图
还有就是,朝堂上的官员们有要紧的政务处理,需要师爷分担协助;或者想撂挑子出去游玩几天,也要找一位靠谱的师爷替自己镇守衙门。朝廷的官员离不开师爷,所以,他们便四处探访有贤名的文人,想尽办法请来衙门。而且,每位官员至少有一位师爷,一般有四位师爷是比较正常的。而且,由于他们不是通过考取功名的方式进入衙门任职,而是类似于私人聘请的方式,所以,并不在历朝的官员制度内。他们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地处理各种政务。这些幕僚们按照负责的事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协助官员审案、断案的主司法的师爷,被称刑名老夫子。另一类是辅助官员管理税收财务的主财政的师爷,被称为钱谷老夫子。
 老百姓|古代的一帮“小人”,却掌握着老百姓的命门,大多对其恨之入骨
文章插图
当然,那些只有一位师爷的,往往都是身兼二职,而且,这只是一个粗略的划分。有的官员负责区域广,事务也就更为繁杂,这时可以将事务再细化,由不同的师爷负责不同的领域。所以,哪怕官阶相同,管辖区域的不同,对师爷数目的要求也就不同。虽然,师爷这一职业也是那些没有成功考取功名的读书人的一种谋生手段,但是,毕竟是关系到前途的事情,他们也不肯随随便便将就。他们也会事先考虑所跟从的官员是否有晋升的机会,然后,再答应他们的邀约与否。因此,当时社会上流行着一句谚语:无幕不成衙。清人李伯元所著小说《文明小史》第三十回写道:“什么叫做‘作幕’?就是各省的那些衙门,无论大小,总有一位刑名老夫子,一位钱谷老夫子。”
 老百姓|古代的一帮“小人”,却掌握着老百姓的命门,大多对其恨之入骨
文章插图
衙门里的师爷大多都学富五车,与他们相交友的幕僚也大多也有一定学识。而且,他们的工作直接与官员的官途密切相关,他们掌握着官员的所有公事,所以,官员们都很重视与师爷的交流,不敢与师爷起什么冲突,甚至,对他们敬爱有加。因为,历史上就曾经有因轻视师爷,最后,自己丢了官职的例子。既然师爷的责任重大,做的事情又那么多,那么,他们的薪水如何呢?翻阅史料我们发现,同样是肚子里有几点墨的书生,在衙门做师爷与做普通文人相比,他们的收入可谓是天差地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