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太祖像(原藏于故宫南薰殿)鉴于民间画家创作的皇帝丑像,是绝无可能进入宫廷收藏的,同时,这些创作丑像的宫廷画家们有不少是跟朱元璋同时代的人,而丑像也并没有被明朝官方所排斥。那么,这些抽象的鞋拔子脸,至少是画家故意画的,并且不会被冠以丑化老皇帝的罪名。为什么呢?咱们先得来说清楚,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肖像画究竟是用来干什么的?实际上,皇帝们的画像,绝不是单纯是给子孙后代瞻仰的“照片”——倒要反过来说,像不像并不是头等大事。早在周朝,就有记载周公把尧、舜、桀、纣的形象分别画在宗堂的门窗上,形象“各有善恶”,作为“兴废之诫”。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肖像画,其功能性从它诞生起就是十分明确的:“成教化,助人伦。”服务于礼仪制度,服务于统治阶层,起到威慑、劝诫、宣扬天命之所归的政治作用。《龙鱼河图》:“黄帝隧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风俗演义》:“黄帝之时,有神荼、郁垒能执鬼,帝乃立桃板于门,画二人像以御鬼。”东汉王延寿《文考赋画》:“图画天地,品类群生。……忠臣孝子,烈士贞女。贤愚成败,糜不载叙。恶以诫世,善以示后。”曹植《画赞序》:“盖画者鸟书之流也……观画者,见三黄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至于画的像不像、画的是不是皇帝本人,并不重要。古人评价这些绘画作品,也并不以脸像不像原型来做标准(没人见过、也没人能留下照片啊)。而是根据历史记载中这些人标志性的所作所为来创作,观看者也是根据画中的行为来确定身份。可见,皇帝的肖像画作为一种宣传方式,起到标杆的作用,更是治理天下的工具之一。
文章插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太祖像(原藏于故宫南薰殿)再想想南薰殿那13张朱元璋像,那2张正常人的画像无疑足够成为一个典型皇帝的外表,同样也可以供子孙后代祭祀参拜。有幸入宫参观过武英殿的朱元璋御容的,也见到的是这两张正经画像。即所谓“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但这两张画可靠吗?明朝官员陆容撰写的笔记《菽园杂记·卷十四》里曾有这样的记载:“高皇尝集画工传写御容,多不称旨。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上览之,甚喜,仍命传数本以赐各王府。盖上之意有在,它工不能知也”。也就是说,但凡是画得像本人的,朱元璋都不满意。唯独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者,得到了朱元璋的赞赏。也就是说,朱元璋更喜欢被画家们美颜过的像。这样,上面两张正经画像,也并不能说是完全可信。更何况其后明成祖朱棣起事,原有的朱元璋像在靖难之役中被焚毁,我们看到的这两张正经的证件照,其一是时间久远,全靠画家想象,其二呢,完全有可能是在朱棣的授意下创作的。毕竟朱棣是需要登上帝位的合法性的。既然朱元璋是从乞丐的身份登上帝位,那么与父亲有着相似脸的我,难道就没有帝王之相?
文章插图
△老年朱元璋像与朱棣像
文章插图
△老年朱元璋与朱棣像(原故宫南薰殿藏)因此,上面两张端庄的朱元璋像,虽然有明朝官方背书,但也未必完全可信。这样就变成了:朱元璋在世时就特别喜欢美颜过的标准像,因此从一开始就已经跟真实分道扬镳。其后,靖难之役中原有画像被焚毁,朱棣为了政治资本完全有理由继续对父亲的像进行再创作,又导致了朱元璋的脸进一步被修改。这样,从皇宫里流出真实肖像的可能性就已经被掐断。
- 朱元璋出身明教,称帝之时,明教教主张无忌的结局出人意料
-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除不尊崇孟子之外,还做了三件令人费解的事情
- 比兰亭序早一千年的书法长什么样 稀世国宝毛公鼎告诉你答案
- 清代知府到底是什么样的职位 换做现在是什么级别
- 上古女娲是个什么样的人
- 张无忌最终的结局怎样其实他没被朱元璋杀死,金庸已经给出答案
- 朱元璋为什么将国号定为“大明”?不仅与明教有关,更与元朝有关
- 朱元璋儿子的陵墓被关顾,一个特殊情况,让盗墓贼们望而却步
- 王冕:朱元璋多次召他入京为官,他却隐居山林
- 那些意想不到的历史冷知识朱元璋为元素周期表所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