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杜甫在泰山下写的一首诗,被誉为千古绝唱,读来激励人心

公元770年,唐代极其平常的一个年份,可是一件与一位诗人有关事情发生在这一年,让这一年成为文学史上极其有意义的一个年份。
这一年冬天,在潭州的一条小船上,贫病交加中的诗人杜甫带着“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伟大的诗人走完了他的一生,他最终没能回到洛阳首阳山故里,杜甫去世后被安葬在了耒阳。
 被誉为|杜甫在泰山下写的一首诗,被誉为千古绝唱,读来激励人心
文章插图
杜甫像杜甫生前在《梦李白》一诗中写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其实杜甫评价李白的这两句诗更像是在说自己,他渴望自己的诗将赢得蜚声诗坛的名望,但想象自己身后,肯定会是诗名不显的冷清光景。
美好的想象与事实之间总是有太大的落差。真正的事实是杜甫身后依然名不彰,声不显。几本当时流行于世的诗集都没有刊载杜甫的诗作,他的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无人转发,无人评论,无人赞赏,无人刊印。他的诗稿静静地躺在书箱里,只是被家人收藏保管着。
杜甫去世43年后,他的孙子杜嗣业,跋山涉水来到耒阳,他背装着祖父杜甫的遗骨,还有他常年随身携带的祖父的诗稿,踏上了从湖南耒阳出发,回河南洛阳首阳山安葬祖父之路。
 被誉为|杜甫在泰山下写的一首诗,被誉为千古绝唱,读来激励人心
文章插图
杜甫墓杜嗣业途经湖北荆州时,他找到了在这里做官的大诗人元稹,把祖父的诗稿给他看,请他给祖父写一篇墓志铭。
元稹认真地读了杜甫的遗稿,他被杜甫诗歌中展现的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家国情怀震撼,元稹心潮起伏,激动不已。
大诗人元稹凝神静气,挥笔写了一篇气势跌宕、辞藻华瞻、对仗工整的《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文中写道: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被誉为|杜甫在泰山下写的一首诗,被誉为千古绝唱,读来激励人心
文章插图
元稹像元稹此文,字数不算太多,容量极大。在这篇墓志铭中元稹表达了这样一个核心观点:这么多诗人中,杜甫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谁都比不上他。
自元稹的这篇墓志铭问世之后,杜甫尘埃了几十年的诗作才逐渐被人们知晓,他的诗作给当时的诗坛带来了震撼,他的诗名也得到彰显。
杜甫生前虽然没有看到这一天,但“千秋万岁名”在杜甫身后竟然奇迹般的出现了,杜甫身后有知己,元稹与他成为异代相逢的知己。
这篇墓志铭直接推动了杜甫诗作与诗名的横空出世,如同晴天一声响雷,唤醒了沉寂的晚唐诗坛,自此杜甫的诗开始广泛传播,名动天下,到宋朝,杜甫也赢得了“诗圣”的美誉。
 被誉为|杜甫在泰山下写的一首诗,被誉为千古绝唱,读来激励人心
文章插图
时间回到公元735年,当时风华正茂的青年杜甫只身来到长安求取功名。他从19岁就开始自己的游学生涯,他游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杭州、越州、苏州、台州都曾留下过诗人的足迹,在交游的过程中,杜甫也认识了许多朋友。
在杜甫的时代,唐代学子饱读诗书,为的是通过进士科考而进入大唐公务员的序列。但每年的招考民名额是有限的,仅仅只有大约三十人能够从好几百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功的难度极大地增加了进士科的荣耀和诱惑力。
参加进士科考试的学子,必须首先申请参加州郡举行的初试,从而获得参加全国考试的候选人资格。州郡试的科目与全国考试的科目类似:首先是诗赋;然后是五篇策论,以当下的现实情况为主题;接下来是一些儒家和道家经典中的问题。
 被誉为|杜甫在泰山下写的一首诗,被誉为千古绝唱,读来激励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