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他是苏轼的牢友,被后人称为科技宰相( 二 )


 后人|他是苏轼的牢友,被后人称为科技宰相
文章插图
第二部分则是人事任命的过程中各级官员的确认签名。标红部分为官员签名, ''阙'' 字项为官员空缺
 后人|他是苏轼的牢友,被后人称为科技宰相
文章插图
皇帝想封官 先过宰相关,这打头签名的宰相。宰相认为皇帝的委任有问题是可以拒签的。如果过了宰相关,下面就给事中签字。给事中:掌管审读中央颁降与地方上奏重要文书,不当者驳回,允可签放。给事中主要审阅中央颁发的文件,如有不当可以拒签,这叫封驳敕书。如果给事中通过了,再接下来签名的是中书舍人。中书舍人的职责有二,一为''制词'',即根据皇帝的旨意(这叫''词头'')起草诏书。但宋代的中书舍人又有一项特权:如果他觉得''词头''不合法度,无论这词头出自皇帝的意思,还是宰相的意思,他都可以拒绝草诏,这叫做''封还词头'',是宋朝法律明确赋予中书舍人的权力:''事有失当及除授非其人,则论奏封还词头''。这种相互制衡的用人制度才使得宋代文官体制非常稳定,政治权利的分配与行使有明确的程序与制度,最大限度的排除了个人干涉。因此宋神宗想任命李定为监察御史里行一职,需要经过层层把关,最初宋神宗的词头被知制诰宋敏求封还了,宋神宗当即免去了宋敏求的管官职,宋神宗于是把词头送到了苏颂这里,可是苏颂也是一块硬骨头,苏颂认为李定不符合任命要求,因此反对李定任官,而且还未宋敏求求情。神宗于是又让另一位中书舍人起草诏书,结果另一位也不奉诏。事情并未了结,宋神宗又命令苏颂写任职诏书,苏颂依然封还,其他中书舍人也不屈服,五次均被驳回!皇帝的五次任命都被驳回!皇帝的内心有多苦,这些官员兼职潦倒不通事物。
 后人|他是苏轼的牢友,被后人称为科技宰相
文章插图
可是宋神宗还是得强装微笑,以商量的口吻问苏颂:速为草制。潜台词:麻烦能不能快点写,求求你了。苏颂把脖子一更:我如果写了,那我就是蒙蔽你,我就是奸臣。宋神宗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找其他重臣商量,其他重臣认为苏颂没有错。宋神宗只能再次把词头送给苏颂,苏颂依旧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表情,撂下一句噎人的话——''臣不避斧钺之诛''。宋神宗终于忍无可忍,我手里的宝剑已经饥渴难耐了。于是他抽出了四十米的大刀,也是把软刀子——把苏颂撤了职。李定最终也没有当成监察御史里行。
 后人|他是苏轼的牢友,被后人称为科技宰相
文章插图
苏颂和李定的梁子就是这样结下的。于是故事再次回溯到这个案件,此时的李定已升任御史中丞,是舒亶的顶头上司。''李定事件''虽然过去了八年,可李定总想有朝一日报仇雪恨。机会终于来了,他自然不肯放过。于是,李定与舒亶密谋,制造了一起冤案。苏轼恰巧也因''乌台诗案''被关进同一监狱,两人仅一墙之隔,御史审讯拷打苏轼的声音,苏颂听得一清二楚,更为巧合的是,''乌台诗案''这一冤狱也是由李定一手制造。由此可见,李定是真正的无耻小人,苏颂当初反对他破格提拔,当属先见之明。苏颂知道苏轼就在近旁,却无法联络,便赋诗四首为苏轼打抱不平,当然苏颂自己也时时面临与苏轼相同的处境——审讯、追逼与拷问。最后,苏讼冤狱在神宗的亲自过问之下,才得以宽大处理,释放出狱,撤职归班。苏颂一生仕途跌宕起伏,虽然官至宰相,但是他给后世真正的财富,不是政治方面的影响,确是科技方面的建树。苏颂曾在文史馆和集贤院任职九年,工作的便利让他每天能接触到皇家收藏的许多重要典籍和资料,其中不少是稀世珍本。苏颂对这些资料感兴趣,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同僚一起编辑补注了药物学著作《惠佑补注神农本草》,校正出版了《集备千金方》等书。
 后人|他是苏轼的牢友,被后人称为科技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