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写这个标题,是因为有位朋友提了个关于《春望》中名句的问题: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神来之笔,虽然是文字,但是似乎无法用文字来解释清楚,您可以解释一下吗?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神来之笔,是因为文采高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杜甫《春望》的颔联二句。
作为名篇中的名句,我们当然是可以称之为“神来之笔”了。但是一首律诗的重心,并不在于颔联,特别是对于格律有相当造诣的诗圣来说。
律诗四联起承转合,作为一篇抒怀言情的小韵文(五十六字),势必在情感上造出波澜,才能真正打动读者。
一首律诗的重点,一般在于“起承转合”的“转”,有一部分诗人喜欢把高潮放到最后,即“合”的尾联,当然是可以的,因为普遍文法并不是必要文法。
但是律诗的首联、颔联一般来说并不是重点。首联“起”交代一些背景、缘由等情况,颔联“承”,承接首联的描写进行深化、铺开,为颈联“转”做好铺垫。
篇幅上展开的中二联一般要求对仗,从而使得颔联、颈联的修辞方式更加浮华、精巧——而颈联承担“转”的意义重大,所以实际上颔联在一首诗的文法用途上是最小的。
不过反过来说,颔联也就是承担了诗人文采的最大表现机会——因为它不需要担负情感高潮,只需要作情感递进。
文章插图
因此颔联一般是律诗中文采最高的句子。
随便举些例子,比如《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题》中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登楼》中的“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旅夜书怀》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些都是随口能吟诵出来的名句,除了李商隐的《无题》之外,其它都是诗圣杜甫的作品。
我们甚至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律诗的千古名句,基本上都在颔联——别的诗人可能并非如此,但是杜甫基本上用所有作品在支持这个结论。
又比如这位朋友提到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为什么颔联最为惊艳?因为它的文法功能性低,文采展示不受限制,可以尽情发挥。铺陈、华美只要不过度,当然要比那些担当起笔、转折、回环功能而受限的句子更加漂亮。
世人读诗,大多只是钟情美丽句子。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赚钱的人不辛苦”,颔联就是律诗中不辛苦却有头脸的人,是成功的“将”——大家多崇拜看上去光鲜亮丽的人,或者句子,这就是现实。
单拎出来的句子,美好就够了。
文章插图
这是为什么颔联比其他句子更容易成为一首诗的吸睛所在。
因为这里文采的集中展露,特别是杜甫这种非常遵守格律文法的诗人,熬心费力的好文辞雕琢都给了颔联,因为他有文采,却又不能满篇铺陈。
为什么心有戚戚却无法详述
话说回来,为什么你会读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觉得无法用文字表达你自己的感受呢?
这很简单。就是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差。
诗作为什么能打动人,让你觉得它是神来之笔,就是因为诗人的文字能力强啊。
文字能力分为两种,一种是创作能力,一种是阅读能力。
文章插图
阅读能力强,和人的知识水平、社会历练以及空想能力有关,特别是如果你正好经历过作者表达出来的情感冲动,那就会与作者共振,形成通感,他的情感通过他的文字表达能力变成文字,再通过你的阅读理解能力成功地撩拨了你的心弦——这就是心有戚戚。
- 那些隐藏在蓝朋友身边的温暖
- 岁岁平安——盘点国画中的那些鹌鹑
- 宋朝榜下捉婿那些事:疯狂抢婿笑料百出,为抢状元副宰相贡献两女
- 让人心寒的那些封建陋习,网友们知道吗!
- 格律诗中“出”字为什么不算平声——诗友原创五绝问题答复建议
- 古诗词中常见的70个文化典故,帮孩子读懂诗词名句!
- 被开玩笑感到冒犯的网文作者反要道歉,自诩正义的那些作者在哪?
- 那些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设计,一个比一个奇葩!
- 中国文人和扇子的那些逸闻趣事
- 古诗词文赏析之唐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